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一、可罚的违法性的理论演进 | 第11-15页 |
二、可罚的违法性的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一) 刑法的谦抑主义 | 第15-16页 |
(二) 违法的相对性 | 第16-18页 |
(三) 实质的违法性 | 第18-20页 |
三、可罚的违法性的判断基准 | 第20-25页 |
(一) 被害法益的轻微性 | 第20-21页 |
(二) 行为样态的轻微性 | 第21-23页 |
(三) 不法的“质”的轻微性 | 第23-25页 |
四、可罚的违法性的体系定位 | 第25-28页 |
(一) 观点争鸣 | 第25-26页 |
(二) 观点评析 | 第26-28页 |
五、可罚的违法性理论的评价 | 第28-36页 |
(一) 对可罚的违法性理论的批判 | 第28-32页 |
(二) 可罚的违法性理论的积极效用 | 第32-33页 |
(三) 能否对不具有可罚性的不法行为实施正当防卫? | 第33-36页 |
六、可罚的违法性理论在我国的适用 | 第36-46页 |
(一) 借鉴可罚的违法性理论的可能性 | 第36-39页 |
(二) 观念的差异构成顺利借鉴的障碍 | 第39-41页 |
(三) 借鉴可罚的违法性理论的范围与方法 | 第41-46页 |
结束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发表文章 | 第51-5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