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现代哲学(1919年~)论文--二十世纪哲学论文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本)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6-32页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9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30页
    三、难点和创新之处第30-32页
第一章 《新编》写作的背景、宗旨和过程第32-59页
    第一节 《新编》的写作背景第32-35页
        一、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第32-33页
        二、社会文化背景第33-35页
    第二节 《新编》的写作宗旨第35-45页
        一、冯友兰关于“士”的身份的自我定位第35-39页
        二、士的政治担当——“阐旧邦以辅新命”第39-40页
        三、士的文化担当——“智山慧海传真火”第40-43页
        四、士的学术担当——“修辞立其诚”第43-45页
    第三节 《新编》的写作过程第45-57页
        一、写作想法由来已久第46-48页
        二、六十年代《新编》试稿的写作第48-52页
        三、八十年代重新开始第52-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二章 《新编》理论基础及主要特点第59-110页
    第一节 《新编》的理论基础第59-80页
        一、《新编》的哲学观第60-66页
        二、《新编》的哲学史观第66-74页
        三、《新编》的中国哲学史观第74-80页
    第二节 《新编》的主要特点第80-109页
        一、《新编》的马克思主义诠释框架第80-107页
        二、《新编》以时代思潮为纲的书写特点第107-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三章 《新编》关于七大时代思潮的论述第110-257页
    第一节 《新编》关于第一大时代思潮即先秦子学的论述第110-141页
        一、冯友兰总论先秦子学思潮第110-112页
        二、冯友兰关于先秦子学思潮的具体论述第112-141页
    第二节 《新编》关于第二大时代思潮即两汉经学的论述第141-171页
        一、冯友兰总论两汉经学思潮第141-149页
        二、冯友兰关于两汉经学思潮的具体论述第149-171页
    第三节 《新编》关于第三大时代思潮即魏晋玄学的论述第171-195页
        一、冯友兰总论魏晋玄学思潮第172-179页
        二、冯友兰关于魏晋玄学思潮的具体论述第179-195页
    第四节 《新编》关于第四大时代思潮即隋唐佛学的论述第195-202页
        一、冯友兰总论隋唐佛学思潮第196页
        二、冯友兰关于隋唐佛学思潮的具体论述第196-202页
    第五节 《新编》关于第五大时代思潮即宋明道学的论述第202-232页
        一、冯友兰总论宋明道学思潮第202-208页
        二、冯友兰关于前期宋明道学思潮的具体论述第208-224页
        三、冯友兰关于后期宋明道学思潮的具体论述第224-232页
    第六节 《新编》关于第六大时代思潮即近代变法的论述第232-248页
        一、冯友兰总论近代变法思潮第232-234页
        二、冯友兰关于近代变法思潮的具体论述第234-248页
    第七节 《新编》关于第七大时代思潮即现代革命的论述第248-255页
        一、冯友兰总论现代革命时代思潮第248-250页
        二、冯友兰关于现代革命思潮的具体论述第250-255页
    本章小结第255-257页
第四章 《新编》与《史》及《简史》的比较研究第257-299页
    第一节 三史的书写背景、宗旨第257-263页
        一、《史》的书写背景及宗旨第257-260页
        二、《简史》的书写背景及宗旨第260-261页
        三、《新编》的书写背景及宗旨第261-263页
    第二节 三史的哲学观和中国哲学观的变迁第263-272页
        一、三史哲学观的变迁第264-270页
        二、三史中国哲学观的变迁第270-272页
    第三节 三史的哲学史观和哲学史方法论的变迁第272-278页
        一、三史的哲学史观的变迁第272-275页
        二、三史的哲学史方法论的变迁第275-278页
    第四节 三史中系统性的特点第278-293页
        一、《史》中的系统性第279-280页
        二、《简史》中系统性的加强第280-283页
        三、《新编》系统性的复杂化第283-293页
    第五节 三史中学术见解的更新与深化第293-297页
        一、对哲学家及哲学派别解读的更新与深化第293-294页
        二、对哲学思潮解读的深化和系统化第294-297页
    本章小结第297-299页
第五章 《新编》与同时代主要的中国哲学史著述的比较研究第299-332页
    第一节 《新编》与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四卷本)的比较第299-307页
        一、哲学史观和哲学史方法论的比较第299-303页
        二、诠释框架的比较第303-304页
        三、其他方面的比较第304-307页
    第二节 《新编》与冯契“中哲史两论”的比较第307-325页
        一、二冯哲学史观的比较第308-310页
        二、二冯关于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比较第310-315页
        三、二冯关于中国哲学史诠释框架的比较第315-316页
        四、二冯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特点和精神的比较第316-322页
        五、二冯关于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比较第322-325页
    第三节 《新编》与萧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的比较第325-330页
        一、萧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关于哲学史观的说明第326-329页
        二、《新编》与萧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的比较第329-330页
    本章小结第330-332页
结论第332-335页
    一、《新编》的哲学价值和哲学史价值第332-333页
    二、《新编》的局限性第333-335页
参考文献第335-344页
致谢第344-34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346页

论文共3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在小鼠体内的急性毒性研究
下一篇:二甲基甲酰胺对雄性小鼠的生殖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