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植物环敏雄性不育的发现 | 第11页 |
·植物环敏雄性不育的类型 | 第11-12页 |
·十字花科环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研究 | 第12-13页 |
·环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和雄性败育机制 | 第13-14页 |
·环敏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4-17页 |
·信使系统作用 | 第14页 |
·能量代谢变化 | 第14页 |
·内源激素变化 | 第14-15页 |
·酶的变化 | 第15页 |
·酶保护系统的研究 | 第15-16页 |
·特异物质的增失 | 第16页 |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异常 | 第16页 |
·多胺与育性转换 | 第16页 |
·花粉败育的直接原因 | 第16-17页 |
·环敏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性遗传特点 | 第17-18页 |
·环敏不育性具有遗传性 | 第17页 |
·环敏不育性的遗传多态性 | 第17-18页 |
·环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 第18-19页 |
·环敏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 第19-21页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21-22页 |
·环敏雄性不育育性稳定性的问题 | 第21页 |
·环敏雄性不育恢复度与结籽性 | 第21-22页 |
·环敏不育材料的不育机制 | 第22页 |
·环敏材料的选育 | 第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大白菜雄性不育TsCMS7311 温敏特性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 | 第24-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材料 | 第24页 |
·人工控温诱导试验 | 第24页 |
·田间自然低温诱导试验 | 第24-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温敏单株育性转换情况 | 第25-27页 |
·温敏单株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比例的分析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29页 |
·感受低温时花蕾的大小与育性转换的关系 | 第28页 |
·发生育性转换后,蕾期授粉效果较佳 | 第28页 |
·延长育性转换时间的可能途径 | 第28-29页 |
·田间自然诱导试验和人工控温诱导试验中的差异 | 第29页 |
·植物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大白菜温敏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细胞学特征 | 第30-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材料 | 第30页 |
·器材与试剂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常温条件下大白菜温敏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药和小孢子的发育特征 | 第31-32页 |
·低温诱导后大白菜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花药和小孢子的发育特征 | 第32-33页 |
·大白菜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花药和小孢子在低温条件下的发育特征与花药不育度的关系 | 第33页 |
·讨论 | 第33-34页 |
·大白菜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时的花药发育过程 | 第33-34页 |
·大白菜温敏雄性不育系感受低温后育性恢复的细胞学原因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8页 |
第四章 大白菜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研究 | 第38-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材料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成对测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情况 | 第39-40页 |
·温度敏感株自交后代的育性分离表现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大白菜温敏钝感型雄性不育系S(rfrftm1tm1tm2tm2)的选育 | 第40-41页 |
·大白菜温敏敏感型S(rfrfTm1Tm1Tm2Tm2)的选育 | 第41页 |
·大白菜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英文缩写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