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框图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基本概念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各国地震烈度表综述 | 第17-45页 |
·美国地震烈度表 | 第18-19页 |
·日本地震烈度表 | 第19-22页 |
·欧洲地震烈度表 | 第22-29页 |
·易损性等级划分 | 第22-23页 |
·破坏等级划分 | 第23-25页 |
·定量化定义 | 第25-26页 |
·EMS98中的烈度定义 | 第26-29页 |
·我国地震烈度表 | 第29-40页 |
·历史地震烈度表 | 第29-30页 |
·中国地震烈度表(1957) | 第30-33页 |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 | 第33-35页 |
·中国地震烈度表(1999) | 第35-37页 |
·中国地震烈度表(2008) | 第37-40页 |
·结构易损性的有限元初步分析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平均震害指数法 | 第45-65页 |
·破坏等级划分 | 第45-46页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破坏等级划分 | 第45页 |
·砖混结构的破坏等级划分 | 第45-46页 |
·平均震害指数 | 第46-48页 |
·平均震害指数的定义 | 第46页 |
·平均震害指数的计算公式 | 第46-48页 |
·不同类型结构的震害矩阵与平均震害指数的关系 | 第48-64页 |
·结构的抗震能力 | 第48-50页 |
·框架结构的屈服加速度 | 第48-49页 |
·砖混结构的屈服加速度 | 第49-50页 |
·结构的静态震害矩阵 | 第50-51页 |
·结构的动态震害矩阵 | 第51-52页 |
·框架结构房屋的震害矩阵 | 第52-54页 |
·抗震设防框架结构的震害指数与地震烈度的对应关系 | 第54-56页 |
·砖混结构的震害矩阵 | 第56-59页 |
·抗震设防或加固砖混结构的震害指数与地震烈度的对应关系 | 第59-63页 |
·与我国新烈度表的比较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近年来大陆地震的平均震害指数统计 | 第65-83页 |
·1996年2月云南丽江地震 | 第65-67页 |
·1996年5月内蒙古包头地震 | 第67-68页 |
·2001年1月云南姚安地震 | 第68-69页 |
·2001年4月云南施甸地震 | 第69-70页 |
·2001年10月云南永胜地震 | 第70-71页 |
·2003年7月云南大姚地震 | 第71-73页 |
·2003年10月云南大姚地震 | 第73-74页 |
·2004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 | 第74-75页 |
·2007年6月云南宁洱地震 | 第75-78页 |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 | 第78-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近城市地震对平均震害指数法的验证 | 第83-87页 |
·框架结构震害数据对本论文方法的验证 | 第83页 |
·砖混结构震害数据对本论文方法的验证 | 第83-84页 |
·对比结果分析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第87-88页 |
·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页 |
基金资助 | 第93-95页 |
附录 | 第95-128页 |
作者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