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高砷煤形成特殊性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Summary | 第8-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学术意义 | 第13页 |
| ·社会经济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区范围及位置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 | 第15-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方案及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18页 |
| ·研究方案 | 第18页 |
| ·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18页 |
| ·论文研究工作简述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特殊性 | 第20-35页 |
| ·研究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的特殊性 | 第20-21页 |
| ·区域地层 | 第21-23页 |
| ·区域构造 | 第23-24页 |
| ·NE向断裂构造 | 第23页 |
| ·NW向断裂构造 | 第23-24页 |
| ·SN向断裂构造 | 第24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4-26页 |
|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26-34页 |
|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26-27页 |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27-29页 |
|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29-30页 |
| ·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30-31页 |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31-33页 |
|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33-34页 |
| ·高砷煤在区域内的分布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黔西南高砷煤地质特征 | 第35-43页 |
| ·含煤地层特征 | 第35-36页 |
| ·煤田构造 | 第36-37页 |
| ·煤层特征 | 第37-38页 |
| ·煤质特征 | 第38-39页 |
| ·矿石特征 | 第39-43页 |
| ·矿石的矿物成分 | 第40-41页 |
| ·矿石的结构构造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峨眉地幔热柱活动特殊性 | 第43-49页 |
| ·峨眉地幔热柱形态特征 | 第43-45页 |
| ·峨眉地幔热柱岩浆活动 | 第45-46页 |
| ·峨眉地幔热柱裂谷作用 | 第46-47页 |
| ·峨眉地幔热柱活动中的物源运输特征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砷的物质来源特殊性 | 第49-58页 |
| ·砷在地球中的丰度 | 第49页 |
| ·砷的物质来源分析 | 第49-56页 |
| ·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析 | 第50-53页 |
| ·REE北美页岩标准化分析 | 第53-56页 |
| ·峨眉地幔热柱活动对砷的物质来源控制 | 第56-58页 |
| ·峨眉山玄武岩幔源性讨论 | 第56-57页 |
| ·砷的物质来源讨论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含砷建造形成特殊性 | 第58-62页 |
| ·特殊的岩相古地理条件 | 第58-59页 |
| ·特殊的地层岩性组合条件 | 第59页 |
| ·高砷煤成煤环境分析 | 第59-60页 |
| ·峨眉地幔热柱活动对形成含砷建造的控制 | 第60-62页 |
| 第七章 高砷煤后期改造形成的特殊性 | 第62-66页 |
| ·峨眉地幔热柱活动提供高砷煤形成的基础条件 | 第62-63页 |
| ·提供有利的构造条件 | 第62页 |
| ·提供物质来源 | 第62-63页 |
| ·提供良好的矿质运移通道 | 第63页 |
| ·峨眉地幔热柱活动改造形成高砷煤机制 | 第63-66页 |
| 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附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