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7页 |
·鄱阳湖概况 | 第8页 |
·虉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 第8-10页 |
·虉草的利用 | 第10-11页 |
·虉草的育种与栽培 | 第11-12页 |
·虉草育种的研究 | 第11-12页 |
·虉草的栽培 | 第12页 |
·植物的生态适应 | 第12-14页 |
·植物组织结构对水环境的适应 | 第12-13页 |
·植物对水淹逆境的生理响应 | 第13-14页 |
·植物的繁殖策略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鄱阳湖荫草的分布概况及季节生长动态和生理变化 | 第17-23页 |
·鄱阳湖虉草的分布 | 第17-18页 |
·鄱阳湖虉草的季节生长动态及生理变化 | 第18-23页 |
·虉草植株形态和生物量的测定 | 第18页 |
·虉草生理变化的测定 | 第18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18-22页 |
·讨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虉草的繁殖策略 | 第23-29页 |
·营养繁殖试验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页 |
·试验结果 | 第23页 |
·种子萌发试验 | 第23-27页 |
·试验材料、药品以及设备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结果分析 | 第24-27页 |
·结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荫草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 | 第29-36页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29-30页 |
·取材、固定以及抽气 | 第29页 |
·冲洗和脱硅 | 第29页 |
·初染 | 第29页 |
·脱水和透明 | 第29页 |
·浸蜡、透蜡和包埋 | 第29-30页 |
·修块、切片、粘片、烤片 | 第30页 |
·脱蜡、染色、脱水、透明和封片 | 第30页 |
·显微观察与测量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虉草叶的解剖结构 | 第30-31页 |
·虉草茎的解剖结构 | 第31页 |
·虉草根的解剖结构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6页 |
第五章 虉草的水分逆境生理 | 第36-69页 |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丙二醛(MDA)测定 | 第37页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37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37页 |
·脯氨酸含量测定 | 第37页 |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69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 第38-44页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 第44-50页 |
·可溶性糖含量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 第50-56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 第56-60页 |
·脯氨酸含量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 第60-64页 |
·丙二醛(MDA)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 第64-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5页 |
·鄱阳湖虉草的分布 | 第69页 |
·生长季中虉草的生长动态 | 第69页 |
·虉草的繁殖对策 | 第69-70页 |
·虉草组织结构对湿地的适应 | 第70页 |
·鄱阳湖虉草对水分胁迫的生理适应 | 第70-73页 |
·POD对水分胁迫的适应 | 第70-71页 |
·CAT对水分胁迫的适应 | 第71页 |
·可溶性糖含量对水分胁迫的适应 | 第71-72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对水分胁迫的适应 | 第72页 |
·脯氨酸含量对水分胁迫的适应 | 第72-73页 |
·丙二醛含量对水分胁迫的适应 | 第73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3页 |
·展望与建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