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论文

农杆菌介导的BAR基因在二穗短柄草中的遗传转化研究

摘要第1-5页
SUMMARY第5-12页
第一章文献综述第12-33页
 1 模式植物遗传转化和基因表达的研究第13-14页
   ·模式植物的特点第13页
   ·新型模式植物—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第13-14页
 2 二穗短柄草的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大小和分类地位第14-15页
 3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5-26页
   ·植物转基因技术第15-17页
     ·间接遗传转化方法第15-16页
     ·直接遗传转化方法第16-17页
   ·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第17-20页
     ·分生组织培养第18页
     ·愈伤组织的培养第18-19页
     ·花药培养及单倍体的获得第19页
     ·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第19-20页
     ·悬浮细胞的培养第20页
   ·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第20-23页
     ·原生质体转化法第20-21页
     ·硅碳纤维介导法第21页
     ·微粒轰击法第21-22页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第22-23页
     ·花粉管通道法第23页
     ·电激法第23页
     ·PEG 法第23页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第23-24页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和鉴定第24-26页
     ·报告基因第24-25页
     ·选择标记基因第25页
     ·转基因植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第25-26页
 4 转基因研究的主要目标第26-30页
   ·品种改良第26-27页
   ·提高病虫害抗性第27-28页
   ·控制花粉过敏性第28页
   ·提高抗逆性第28-29页
   ·生物反应器第29页
   ·改良抗除草剂性能第29-30页
 5 草坪草及牧草遗传转化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第30-31页
 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1-33页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第33-40页
 1 试验材料第33页
   ·植物材料第33页
   ·培养基第33页
 2 试验方法第33-40页
   ·二穗短柄草未成熟胚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第33-34页
     ·未成熟种子的消毒第33页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第33-34页
     ·愈伤组织的再生第34页
     ·数据统计第34页
   ·对二穗短柄草进行bar 基因的遗传转化第34-36页
     ·植物材料及菌株第34页
     ·质粒载体的构造第34页
     ·转化理化条件的确立第34-36页
   ·β-葡糖醛酸糖苷酶(GUS)基因表达检测第36页
     ·β-葡糖醛酸糖苷酶(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分析第36页
     ·β-葡糖醛酸糖苷酶(GUS)基因的永久表达分析第36页
     ·β-葡糖醛酸糖苷酶(GUS)基因在转化植株中的表达分析第36页
   ·转化植物的叶片测试第36-37页
   ·转基因植株分子检测第37-39页
     ·植物 RNA 的提取第37-38页
     ·将RNA 反转录成cDNA第38页
     ·PCR 扩增第38-39页
   ·T1 代的BASTA 检测第39-40页
第三章结果与分析第40-49页
 1 二穗短柄草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第40-44页
 2 转化方法的优化第44-45页
   ·农杆菌液体培养基的确立第44页
   ·转化共培养时间的选择第44页
   ·抗性愈伤及转基因植株的筛选第44页
   ·乙酰丁香酮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44-45页
 3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第45-49页
   ·GUS 基因表达第45页
   ·T_0 代的再生与分化第45-47页
   ·RT-PCR 扩增第47-48页
   ·T_1 代的抗性分离第48-49页
第四章 讨论第49-52页
 1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第49页
 2 转化方法的建立第49-50页
 3 转化植株的检测第50-51页
 4 目的基因在后代中的表达第51-52页
第五章 结论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5页
个人简介第65-66页
导师简介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果园生草栽培及其对园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下一篇:施肥和混播对云南季节性草田轮作中植物和土壤营养元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