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转换短肢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 ·高位转换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提出 | 第12-14页 |
| ·短肢剪力墙应用及特点 | 第12-13页 |
| ·转换层概念及主要形式 | 第13-14页 |
| ·高位转换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 ·国外短肢剪力墙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短肢剪力墙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 | 第24-26页 |
| ·本文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30页 |
| 第二章 结构整体建模与抗震理论研究 | 第30-55页 |
| ·侧向刚度的含义及其计算的规范方法 | 第30-32页 |
| ·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判别标准 | 第32-33页 |
| ·建立整体分析模型 | 第33-38页 |
| ·建模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 ·影响建模的因素 | 第34页 |
| ·剪力墙分析模型 | 第34-35页 |
| ·剪力墙连梁分析模型 | 第35-36页 |
| ·楼板分析模型 | 第36-37页 |
| ·梁刚度增大系数 | 第37-38页 |
|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第38-45页 |
| ·反应谱理论 | 第38-40页 |
| ·结构振动特性计算方法——子空间迭代法 | 第40-42页 |
| ·单自由度反应谱 | 第42-43页 |
| ·地震频谱值 | 第43页 |
| ·振型耦合方法 | 第43-44页 |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44-45页 |
| ·时程分析法 | 第45页 |
| ·线性(非线性)加速度法及阻尼系数的确定 | 第45-48页 |
| ·线性(非线性)加速度法 | 第45-47页 |
| ·Rayleigh 阻尼系数的确定 | 第47-48页 |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8-51页 |
| ·地震波选取原则 | 第48-51页 |
| ·地震波峰值的调整 | 第51页 |
| ·计算分析软件简介 | 第51-52页 |
| ·SATWE 简介 | 第51-52页 |
| ·ETABS 简介 | 第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 第三章 高位转换短肢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分析 | 第55-93页 |
| ·建筑设计平面布局如下 | 第55页 |
| ·结构设计依据及工程概况 | 第55-61页 |
| ·主要设计依据 | 第55-56页 |
| ·结构概况 | 第56-61页 |
| ·基本假定及主要设计参数 | 第61-64页 |
| ·基本假定 | 第61页 |
| ·主要计算参数 | 第61-62页 |
| ·结构刚度设计 | 第62-63页 |
| ·剪力墙的设计 | 第63页 |
| ·楼板的设计 | 第63-64页 |
| ·连梁的设计 | 第64页 |
| ·结构刚度比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4-65页 |
| ·结构动力特性 | 第65-67页 |
| ·结构空间振型分析 | 第67-70页 |
| ·结构主轴振型及层间位移角 | 第70-74页 |
| ·谱分析结果 | 第74-80页 |
| ·谱分析采用系数的选取 | 第74-75页 |
| ·变形结果 | 第75-79页 |
| ·楼层地震力分布规律 | 第79-80页 |
| ·时程分析法 | 第80-89页 |
| ·时程曲线分析 | 第80-83页 |
| ·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包络的分析 | 第83-84页 |
| ·两种软件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包络的分析 | 第84-88页 |
| ·弹性时程法与反应谱法结果的比较 | 第88-89页 |
| ·转换层局部分析 | 第89-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
| 第四章 高位转换层短肢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 第93-108页 |
| ·前言 | 第93-94页 |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研究 | 第94-96页 |
| ·目前规范对弹塑性分析的规定 | 第94-95页 |
| ·基于性能设计研究进展 | 第95-96页 |
| ·中震作用下结构抗震能力分析 | 第96-99页 |
| ·现行《抗规》存在问题 | 第96-97页 |
| ·中震常用设计方法 | 第97-99页 |
| ·中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99-103页 |
| ·数据结果分析 | 第100-102页 |
| ·楼层地震剪力和底部弯矩分配和传力途径分析 | 第102-103页 |
|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能力分析 | 第103-10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08页 |
| 第五章 转换层设置高度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 第108-132页 |
| ·前言 | 第108页 |
| ·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 | 第108-109页 |
| ·结构自振周期 | 第109-110页 |
| ·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效用分析 | 第110-116页 |
| ·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分析 | 第111-114页 |
| ·有害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114-116页 |
| ·楼层地震剪力分配和传力途径分析 | 第116-123页 |
| ·各楼层层剪力变化 | 第116-119页 |
| ·转换层邻近楼层剪力墙应力的分析 | 第119-121页 |
| ·框支柱剪力的分配 | 第121-123页 |
| ·结构时程分析 | 第123-1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8-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3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 ·主要结论 | 第132-134页 |
| ·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展望 | 第134-135页 |
| 致谢 | 第135-136页 |
| 个人简历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