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国外学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4-17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4-17页 |
第2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依据 | 第17-23页 |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17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 | 第17-20页 |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 | 第18页 |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 第18-19页 |
·乔根森模型 | 第19-20页 |
·托达罗模型 | 第20页 |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评述 | 第20-23页 |
第3章 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概述 | 第23-33页 |
·福建省二元经济结构水平分析 | 第23-24页 |
·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 第24-26页 |
·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般性特征描述 | 第26-28页 |
·农村劳动力的规模及行业分布 | 第26-27页 |
·农村劳动力的人口学特征描述 | 第27-28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福建省经济的影响 | 第28-3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 | 第28-29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第29-30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民就业的影响 | 第30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影响 | 第30-33页 |
第4章 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SWOT分析 | 第33-41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优势 | 第33-34页 |
·自然资源优势 | 第33页 |
·人文资源优势 | 第33页 |
·海西区主体地位优势 | 第33-34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劣势 | 第34-36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待转移任务较重 | 第34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盲目性较大 | 第34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质量较差 | 第34-35页 |
·乡镇企业吸纳能力渐弱 | 第35页 |
·城市化发展水平较滞后 | 第35-36页 |
·农村"留守"问题较突出 | 第36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遇 | 第36-38页 |
·海西区注重发展现代农业 | 第36-37页 |
·海西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 第37页 |
·海西区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 第37-38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威胁 | 第38-40页 |
·现行的户籍、土地政策的制约 | 第38-39页 |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 第39页 |
·培训教育环节的薄弱 | 第39页 |
·外来流动劳动力就业的冲击 | 第39-40页 |
·SWOT分析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 | 第41-47页 |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创造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环境 | 第41-42页 |
·加强职业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竞争力 | 第42-43页 |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增强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 | 第43-44页 |
·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 第44-45页 |
·加强政府服务,创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利条件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