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叙事的小品化倾向--以《刘老根》、《马大帅》和《乡村爱情》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5页 |
| 一、赵本山小品创作经历 | 第8-11页 |
| 二、东北小品与二人转的关系 | 第11-13页 |
| (一) 从说口看两者之间的关系 | 第11页 |
| (二) 从语言特色看两者之间的关系 | 第11-12页 |
| (三) 从演员、作者看两者之间的关系 | 第12-13页 |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概述 | 第15-21页 |
| 第一节 赵本山电视剧创作概况 | 第15-19页 |
| 一、赵本山电视剧创作经历 | 第15-18页 |
| 二、热播现象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与叙事特点概述 | 第19-21页 |
| 一、范围界定 | 第19-20页 |
| 二、叙事特点概述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叙事小品化倾向的表现 | 第21-44页 |
| 第一节 情节结构小品化 | 第21-30页 |
| 一、弱情节叙述 | 第22-25页 |
| 二、"包袱"情节设置 | 第25-28页 |
| 三、"二人模式"的隐形结构 | 第28-30页 |
| 第二节 人物形象塑造小品化 | 第30-38页 |
| 一、主角的戏剧性命运安排 | 第31-32页 |
| 二、丑角形象塑造 | 第32-36页 |
| 三、"间离化"的表演风格 | 第36-38页 |
| 第三节 人物语言小品化 | 第38-44页 |
| 一、"说口"技巧的借用 | 第38-39页 |
| 二、方言土语的运用 | 第39-40页 |
| 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 第40-44页 |
| 第三章 叙事小品化倾向的成因 | 第44-57页 |
| 第一节 主观原因 | 第45-52页 |
| 一、演员们的主观表达 | 第45-49页 |
| 二、幕后作者的主观表达 | 第49-51页 |
| 三、东北人性格的影响 | 第51-52页 |
| 第二节 客观原因 | 第52-57页 |
| 一、时代的呼唤 | 第53-54页 |
| 二、受众的需要 | 第54-55页 |
| 三、东北历史地理文化的影响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叙事小品化倾向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 第57-66页 |
| 第一节 存在的不足 | 第57-61页 |
| 一、表现农村生活表面化 | 第58-59页 |
| 二、对当代农民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 | 第59-60页 |
| 三、过多的迎合观众 | 第60-61页 |
| 第二节 建议 | 第61-66页 |
| 一、提炼当代农村生活,创作出好剧本 | 第62-63页 |
| 二、挖掘当代农民内涵,表现丰满人物 | 第63-64页 |
| 三、弘扬东北地域文化,放大品牌效应 | 第64-66页 |
| 结语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目录 | 第67-75页 |
| 参考影像目录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