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的电路建模及电磁生物效应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Contents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心血管系统建模研究历史回顾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心血管系统生理知识 | 第14-23页 |
| ·心脏的生理知识 | 第15-18页 |
| ·心脏的内部结构和血液流动 | 第15页 |
| ·心脏的心动周期 | 第15-16页 |
| ·心脏的泵血过程 | 第16-18页 |
| ·血管的生理知识 | 第18-19页 |
| ·动脉血压的形成 | 第18-19页 |
|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 第19页 |
|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 | 第19-23页 |
| ·神经调节机制的原理 | 第20-21页 |
| ·神经调节机制的生理意义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心血管系统的建模 | 第23-39页 |
| ·心血管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 | 第23-24页 |
| ·物理模型 | 第23页 |
| ·数学模型 | 第23-24页 |
| ·心脏电路模型 | 第24-28页 |
| ·左心室电路模型 | 第25-27页 |
| ·心脏的电路模型 | 第27-28页 |
| ·动脉系统的电路模型 | 第28-36页 |
| ·血管段中血液流动的集中参数 | 第28-29页 |
| ·血液流动基本参量的电学量比拟 | 第29-31页 |
| ·血液流动的等效回路 | 第31-32页 |
| ·弹性腔基本理论 | 第32-33页 |
| ·双弹性腔模型 | 第33-35页 |
| ·动脉系统电路模型 | 第35-36页 |
| ·神经调节模型 | 第36-39页 |
| ·传入通路 | 第36页 |
| ·传出通路 | 第36-37页 |
| ·效应器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心血管系统电路模型及正常情况下的仿真 | 第39-48页 |
| ·心血管系统电路模型的耦合 | 第39-41页 |
| ·心血管系统的电路模型 | 第39-40页 |
| ·神经调节机制模型和心血管系统电路模型的耦合 | 第40-41页 |
| ·正常生理情况下的仿真以及仿真结果分析 | 第41-48页 |
| ·左心室时变弹性函数的仿真 | 第41-42页 |
| ·心血管系统电路模型的仿真 | 第42-45页 |
| ·带有神经调节机制的心血管系统电路模型的仿真 | 第45-48页 |
| 第五章 电磁影响下心血管系统电路模型的仿真 | 第48-59页 |
| ·电磁生物效应机理 | 第48-49页 |
| ·热效应概述 | 第48页 |
| ·非热效应机理 | 第48-49页 |
| ·电磁场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物效应 | 第49-52页 |
| ·流行病学调查 | 第49-51页 |
| ·动物实验方面 | 第51-52页 |
| ·电磁影响下心血管系统电路模型的仿真 | 第52-59页 |
| ·引起外周血管阻力的变化 | 第52-55页 |
| ·引起心肌收缩能力的变化 | 第55-56页 |
| ·引起心动周期的变化 | 第56-5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页 |
| ·展望 | 第59-61页 |
| ·关于模型的展望 | 第59-60页 |
| ·关于仿真方法的展望 | 第60页 |
| ·关于模型在电磁作用下的影响的展望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