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皮肤病、性病科论文

麦粒灸联合微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对比研究

中文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引言第10-11页
1.临床资料第11-12页
    1.1 一般资料第11页
        1.1.1 病例来源与伦理审批第11页
        1.1.2 样本量计算的依据第11页
    1.2 诊断标准第11页
        1.2.1 西医诊断标准第11页
        1.2.2 中医诊断标准第11页
    1.3 纳入标准第11-12页
    1.4 排除标准第12页
    1.5 剔除、中止和脱落标准第12页
    1.6 剔除、中止和脱落处理第12页
2.研究方法第12-18页
    2.1 试验分组第12-13页
        2.1.1 对照组第13页
        2.1.2 麦粒灸+腕踝针组第13页
        2.1.3 麦粒灸+头皮针组第13页
    2.2 治疗方案第13-15页
        2.2.1 对照组第13页
        2.2.2 麦粒灸+腕踝针组第13页
        2.2.3 麦粒灸+头皮针组第13-14页
        2.2.4 蜘蛛穴改良定位法与腕踝针分区第14页
        2.2.5 针灸介入结束后的西药强化治疗第14页
        2.2.6 受试者注意事项第14-15页
        2.2.7 随访第15页
        2.2.8 治疗医生的培训第15页
    2.3 观察指标第15-16页
        2.3.1 观测时间第15页
        2.3.2 观测指标第15-16页
        2.3.3 疗效评价标准第16页
    2.4 不良事件记录、处理与结果第16-17页
        2.4.1 不良事件的记录第16页
        2.4.2 不良事件的处理第16-17页
        2.4.3 不良事件的结果第17页
    2.5 安全性检测第17页
    2.6 统计分析方法第17-18页
3.结果第18-24页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第18-19页
    3.2 治疗前后三组NRS分析第19-21页
    3.3 治疗前后三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分析第21页
    3.4 治疗前后三组止疱时间与相对面积分析第21-22页
    3.5 治疗前后三组结痂、脱痂时间与皮疹相对面积分析第22页
    3.6 治疗前后三组细胞因子分析第22-23页
    3.7 治疗后随访三组后遗神经痛分析第23页
    3.8 治疗前后三组有效率分析第23页
    3.9 不良事件与安全性评价第23-24页
4.分析与讨论第24-39页
    4.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与治疗第24-26页
        4.1.1 带状疱疹的概述第24页
        4.1.2 带状疱疹的抗病毒治疗第24-25页
        4.1.3 带状疱疹的激素治疗第25页
        4.1.4 带状疱疹神经痛与人体免疫的关联第25页
        4.1.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镇痛治疗第25-26页
    4.2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与针灸治疗现状第26-30页
        4.2.1 祖国医学病机分析第26-27页
        4.2.2 针灸治疗为主的概述第27页
        4.2.3 刺络放血法概述第27-28页
        4.2.4 灸法概述第28页
        4.2.5 蜘蛛穴的由来与临床运用第28-29页
        4.2.6 皮部浅刺与微针(头皮针、腕踝针)的临床运用第29-30页
    4.3 疗效分析与展望第30-39页
        4.3.1 研究结果分析第30-33页
        4.3.2 麦粒灸蜘蛛穴的疗效分析第33-35页
        4.3.3 头皮针治疗疼痛的分析第35-36页
        4.3.4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分析第36-37页
        4.3.5 远端取穴优势分析——经脉理论的展望第37-39页
结论第39-40页
致谢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附录第44-60页
    文献综述 针灸远近取穴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第44-51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51-60页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第60页
    本研究伦理批件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芍药甘草汤眼部贴敷治疗视疲劳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