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道家道教界说 | 第10-14页 |
·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14-16页 |
·唐代诗人分类 | 第16-17页 |
·研究唐代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接受的意义 | 第17-19页 |
第2章 唐代统治者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 | 第19-36页 |
·高祖、太宗时期 | 第19-21页 |
·鼓吹君权神授寻求统治依据 | 第20页 |
·不断追加封号 稳固统治基础 | 第20-21页 |
·高宗、武后时期 | 第21-25页 |
·力驳毁谤 正位崇道 | 第21-22页 |
·积极参与 大力倡导 | 第22-24页 |
·加试《道德经》 建设道教理论 | 第24-25页 |
·唐玄宗时期 | 第25-32页 |
·训导黎民 维护统治 | 第26-29页 |
·痴迷道术 梦想长生 | 第29-32页 |
·小结 | 第32页 |
·唐武宗和中晚唐的统治者 | 第32-36页 |
·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原因 | 第32-33页 |
·唐武宗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唐代文士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 | 第36-61页 |
·唐代文士诗人概说 | 第36-39页 |
·唐代文士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原因 | 第39-45页 |
·寻求终南捷径 | 第39-40页 |
·渴望心灵解脱 | 第40-43页 |
·梦想成仙长生 | 第43-44页 |
·环境的影响 | 第44-45页 |
·道士出身 | 第45页 |
·唐代文士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 | 第45-61页 |
·王绩 | 第46-48页 |
·李白 | 第48-51页 |
·白居易 | 第51-56页 |
·李商隐 | 第56-61页 |
第4章 唐代道士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 | 第61-76页 |
·唐代道士诗人概说 | 第61-63页 |
·唐代道士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原因 | 第63-68页 |
·对“得道”的不懈追求 | 第64-65页 |
·对道教仙术地痴迷 | 第65-66页 |
·对教理教义的探索 | 第66-67页 |
·对俗世荣华的向往 | 第67-68页 |
·唐代道士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 | 第68-76页 |
·司马承祯 | 第68-71页 |
·吴筠 | 第71-74页 |
·张果 | 第74-76页 |
第5章 唐代女冠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 | 第76-92页 |
·唐代女冠诗人概况 | 第77-78页 |
·唐代女冠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原因 | 第78-81页 |
·唐代女冠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 | 第81-92页 |
·李冶、薛涛和鱼玄机 | 第81-88页 |
·卢眉娘、戚逍遥和杨敬真 | 第88-92页 |
第6章 总结 | 第92-98页 |
·奇崛的想象和瑰丽的语言 | 第92-93页 |
·对游仙诗题材境界的开拓 | 第93-94页 |
·对行藏出处的灵变态度 | 第94-96页 |
·生命生存意识的高扬 | 第96页 |
·女性心灵世界的大胆展露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