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ACT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 ·引言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7-25页 |
| ·地下工程稳定性 | 第17-22页 |
| ·洞室边墙劈裂现象 | 第22页 |
| ·常用岩土材料屈服准则 | 第22-25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不同地应力特征对洞室围岩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 | 第27-56页 |
| ·数值分析的计算模型 | 第27-31页 |
| ·分析对象的参数选取 | 第31-35页 |
| ·洞室埋深 | 第32页 |
| ·主要的岩石力学参数 | 第32-33页 |
| ·水平地应力侧压力系数的选取 | 第33页 |
| ·厂房纵轴线与水平向最大主应力夹角θ | 第33-35页 |
| ·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 ·边墙关键点位移 | 第35页 |
| ·塑性区体积 | 第35页 |
| ·劈裂区体积 | 第35-36页 |
| ·前后处理的开发 | 第36-38页 |
| ·ANSYS-FLAC的前处理数据转换 | 第36页 |
| ·FLAC~(3D)-Tecplot的后处理数据转换 | 第36-38页 |
| ·Tecplot后处理软件的基本介绍 | 第37-38页 |
| ·劈裂区判别及数据转换 | 第38页 |
| ·数值分析的结果 | 第38-54页 |
| ·埋深对洞室边墙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 ·地应力侧压力系数对洞室边墙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7页 |
| ·边墙关键点位移分析 | 第40-44页 |
| ·塑性区分析 | 第44-46页 |
| ·劈裂区分析 | 第46-47页 |
| ·厂房纵轴线与水平向最大主应力夹角θ对洞室边墙稳定性影响 | 第47-53页 |
| ·边墙关键点位移分析 | 第47-49页 |
| ·塑性区分析 | 第49-52页 |
| ·劈裂区分析 | 第52-53页 |
| ·不同地应力条件下最有利于地下洞室围岩边墙稳定的夹角θ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第三章 ZIENKIEWICZ-PANDE屈服准则本构模型的FLAC~(3D)二次开发 | 第56-89页 |
| ·Zienkiewicz-Pande复合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57-64页 |
| ·弹性增量方程 | 第57页 |
| ·复合屈服准则和流动准则 | 第57-60页 |
| ·弹塑性增量方程 | 第60-64页 |
| ·Flac~(3D)的二次开发 | 第64-68页 |
| ·FLAC~(3D)简介及其开发环境 | 第64-65页 |
| ·FLAC~(3D)的计算原理和程序开发流程 | 第65-68页 |
| ·不同本构模型的工程应用和比较 | 第68-88页 |
| ·FLAC~(3D)中Mohr-Coulomb模型简要介绍 | 第68-69页 |
| ·FLAC~(3D)中Druker-Prager模型简要介绍 | 第69-71页 |
| ·工程概况 | 第71页 |
| ·计算模型 | 第71-73页 |
| ·计算参数 | 第73-74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4-88页 |
| ·位移场变化规律 | 第74-78页 |
| ·应力场变化规律 | 第78-84页 |
| ·塑性区分布规律 | 第84-88页 |
| ·小结 | 第88-89页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2页 |
| ·总结 | 第89-90页 |
|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系统分析 | 第89-90页 |
| ·FLAC~(3D)中的二次开发 | 第90页 |
| ·展望 | 第90-92页 |
| 附录 | 第92-94页 |
| 附录一 常用符号说明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2页 |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主要成果 | 第102-104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