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传统太阳电池的基本工作机理 | 第11-13页 |
·有机太阳电池综述 | 第13-22页 |
·有机太阳电池的分类 | 第13-14页 |
·有机太阳电池的基本工作机理 | 第14-16页 |
·有机太阳电池与无机太阳电池的异同点 | 第16-17页 |
·有机太阳电池的发展与改进 | 第17-22页 |
·有机太阳电池的展望 | 第22页 |
·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22-24页 |
·主要工作及研究方法 | 第22页 |
·论文构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相关制备工艺 | 第24-35页 |
·器件电极的设计 | 第24-25页 |
·ITO 电极的光刻制备 | 第25-27页 |
·ITO 的表面处理 | 第27-28页 |
·ITO 玻璃的清洁 | 第27页 |
·改变ITO 功函数的处理 | 第27-28页 |
·蒸发镀膜工艺 | 第28-31页 |
·测试 | 第31-33页 |
·蒸镀过程中的膜厚及速率监控 | 第31页 |
·非金属薄膜膜厚的测量 | 第31-32页 |
·金属薄膜膜厚的估算 | 第32-33页 |
·器件电性能的测试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基于酞菁铜和富勒烯碳60 的有机小分子太阳电池 | 第35-54页 |
·材料介绍 | 第35-39页 |
·酞菁铜(CuPc) | 第35-36页 |
·富勒烯碳60(C_(60)) | 第36-38页 |
·各使用材料的能级状况 | 第38-39页 |
·单层肖特基结有机小分子太阳电池 | 第39-45页 |
·ITO/CuPc/Al 电池 | 第39-43页 |
·ITO/C_(60)/Al 器件 | 第43-45页 |
·双层异质结有机小分子太阳电池 | 第45-49页 |
·CuPc/C_(60) 双层太阳电池的稳定性研究 | 第49-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有机小分子太阳电池内部光强分析及结构优化 | 第54-67页 |
·研究背景 | 第54页 |
·有机薄膜电池内光强分布 | 第54-57页 |
·光在薄膜界面处的传输矩阵 | 第54-55页 |
·光在薄膜内部的传输矩阵 | 第55-57页 |
·CuPc/C_(60) 电池内部光强分布分析 | 第57-60页 |
·CuPc/C_(60) 有机小分子太阳电池结构优化 | 第60-62页 |
·CuPc/C_(60) 电池理论优化结构的实验验证 | 第62-66页 |
·实验结果 | 第63-65页 |
·误差分析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LIF 修饰阴极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67-75页 |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LIF 修饰阴极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及分析 | 第67-73页 |
·实验及结果 | 第67-68页 |
·LiF 绝缘层的工作机理分析 | 第68-71页 |
·LiF 阴极修饰层厚度的优化 | 第71-73页 |
·加入LiF 阴极修饰层后器件稳定性的研究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8页 |
·总结 | 第75-77页 |
·创新点 | 第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附录一:大气质量AM | 第86-88页 |
附录二:相关计算程序 | 第88-92页 |
图题列表 | 第92-96页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