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群体性纠纷概述 | 第10-15页 |
第一节 群体纠纷的概念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群体纠纷特点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群体纠纷的价值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群体性纠纷非讼解决的理论研究 | 第15-19页 |
第一节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 第15页 |
第二节 群体纠纷非讼解决的文化分析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群体纠纷非讼解决的经济分析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群体纠纷非讼解决的多重性质分析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域外群体性纠纷非讼化解决途径考察 | 第19-22页 |
第一节 美国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德国 | 第20页 |
第三节 日本 | 第20-22页 |
第四章 我国群体纠纷非讼化解决的现状和缺陷 | 第22-27页 |
第一节 转型期群体纠纷的概况和特点 | 第22-23页 |
一、概况 | 第22页 |
二、特点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我国群体性纠纷非讼化解决现状 | 第23-25页 |
一、民间调解 | 第23-24页 |
二、基层政府解决纠纷 | 第24页 |
三、法院附设ADR解决纠纷 | 第24页 |
四、信访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当下我国群体性纠纷非讼化解决的缺陷分析 | 第25-27页 |
一、传统的调解手段和方法自身属性的局限性 | 第25页 |
二、传统的调解手段和方法及相关法律规范不健全 | 第25-26页 |
三、国家和社会对非讼程序重视不足,投入不足 | 第26-27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群体性纠纷非讼化途径的设想 | 第27-41页 |
第一节 我国群体性纠纷的类型划分 | 第27-30页 |
一、涉及民事财产方面的纠纷 | 第27-28页 |
二、涉及人身方面的纠纷 | 第28-29页 |
三、其他类型的群体纠纷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完善群体纠纷非讼解决途径的突破口 | 第30-41页 |
一、重申基层政府的职责和权限,加强政府性质的群体纠纷解决机构 | 第30-35页 |
二、发挥社会性和民间性组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非政府性质的纠纷解决机构 | 第35-38页 |
三、重视虚拟社区建设,推动ODR制度的确立,加强网上群体性纠纷的解决 | 第38-39页 |
四、协调群体性纠纷非讼化解决机制与诉讼的关系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