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 1. 有氧工作能力 | 第10-12页 |
| ·有氧工作能力的概念 | 第10页 |
| ·最大吸氧量 | 第10页 |
| ·最大吸氧量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0页 |
| ·最大吸氧量的表示方法 | 第10-11页 |
| ·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因素 | 第11页 |
| ·有氧工作能力的测定 | 第11-12页 |
| 2 人体的最大吸氧量(VO_(2max))的场地测试 | 第12-17页 |
| ·最大吸氧量(VO_(2max))的场地测试的意义 | 第12-13页 |
| ·5 种场地 VO_(2max)估测法 | 第13-17页 |
| 3. 儿童少年的有氧运动能力 | 第17-22页 |
| ·儿童少年氧的运输系统的形态与机能特点 | 第17-18页 |
| ·儿童少年的能量代谢 | 第18页 |
| ·国内外儿童少年有氧运动能力比较 | 第18-22页 |
| 4 儿童少年的BMI(体重指数) | 第22-25页 |
| ·BMI 的意义与标准 | 第22-24页 |
| ·关于用BMI 反映肥胖程度的不同看法 | 第24-25页 |
| 5 儿童少年的肺活量 | 第25-26页 |
| ·儿童少年的肺通气能力与肺活量 | 第25页 |
| ·体育锻炼对儿童少年肺活量的增强作用 | 第25-26页 |
| 6 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评 | 第26-32页 |
| ·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评 | 第26-29页 |
| ·中国的体质健康测评状况 | 第29-31页 |
| ·最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实施办法》 | 第31-32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2-54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32-33页 |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33页 |
| ·实验测试法 | 第33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33页 |
| ·比较分析法 | 第33页 |
| ·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 第33-34页 |
| ·测试项目 | 第33-34页 |
| ·测试方法 | 第34页 |
| ·分组方法 | 第34-35页 |
| ·实验组 | 第34-35页 |
| ·对照组 | 第35页 |
| 3 实验研究与分析 | 第35-45页 |
| ·锻炼前总体测试学生各指标值与全国相应年龄儿童少年常模值的比较 | 第35-36页 |
| ·锻炼前总体测试学生最大吸氧量的标准等级分布状况 | 第36-37页 |
| ·锻炼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 ·锻炼前后对照组的各指标差异性分析 | 第38-39页 |
| ·锻炼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 第39-40页 |
| ·锻炼前后实验组各指标测试值的差异性比较 | 第40-41页 |
| ·锻炼前后实验组相关性态与运动素质的测试值的差异性分析 | 第41-42页 |
| ·主要测试指标值之间的回归方程及其相关性分析 | 第42-45页 |
| ·最大吸氧量绝对值与肺活量的回归方程及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 ·最大吸氧量相对值与胸围的回归方程及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 4 讨论 | 第45-49页 |
| ·身体形态 | 第45页 |
| ·运动能力 | 第45页 |
| ·有氧工作能力 | 第45-47页 |
| ·最大吸氧量及其测定 | 第45-46页 |
| ·PWC170 台阶试验推算最大吸氧量 | 第46-47页 |
| ·锻炼对最大吸氧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 ·儿童呼吸系统的特点 | 第47页 |
| ·锻炼因素对最大吸氧量的影响机理 | 第47-49页 |
| 5 结论 | 第49-50页 |
| 6 致谢 | 第50-51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