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砷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砷累积与挥发机理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3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24页 |
| ·农田土壤中砷的污染问题 | 第15-16页 |
| ·土壤中砷的主要来源 | 第16-17页 |
| ·砷的生物学功能 | 第17-19页 |
| ·土壤砷污染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 ·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 ·微生物累积砷的可能机理 | 第24-25页 |
| ·微生物挥发砷的可能机理 | 第25-27页 |
| ·已发现的具有累积与挥发砷能力的真菌 | 第27-29页 |
| ·真菌累积与挥发砷功能的应用 | 第29-30页 |
|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 ·研究目标 | 第30页 |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1-41页 |
| ·采样区域概况 | 第31页 |
| ·高耐砷真菌的分离及耐砷能力研究 | 第31-34页 |
| ·供试材料 | 第31-32页 |
| ·试验设置 | 第32-33页 |
| ·分析方法 | 第33页 |
|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 ·真菌的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4-35页 |
| ·供试材料 | 第34页 |
| ·试验设置 | 第34-35页 |
|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 ·真菌对砷的累积与挥发能力 | 第35-38页 |
| ·供试材料 | 第35页 |
| ·试验设置 | 第35-37页 |
| ·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 ·真菌累积与挥发砷的可能机理 | 第38-41页 |
| ·供试材料 | 第38页 |
| ·试验设置 | 第38-39页 |
| ·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高耐砷真菌的分离及耐砷能力研究 | 第41-49页 |
| ·耐砷真菌的分离 | 第41-43页 |
| ·不同浓度砷胁迫下真菌的菌落生长状况 | 第43-44页 |
| ·溶液培养条件下真菌的耐砷能力 | 第44-45页 |
| ·高浓度砷胁迫下真菌菌丝形态的变化 | 第45-47页 |
| ·讨论 | 第47-48页 |
| ·高浓度砷胁迫下真菌对砷的耐性 | 第47-48页 |
| ·砷对真菌毒害的可能机理 | 第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真菌的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9-55页 |
| ·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49-51页 |
| ·真菌的分子鉴定 | 第51-52页 |
| ·真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52-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真菌对砷的累积与挥发能力 | 第55-62页 |
| ·三株真菌对砷的累积与挥发 | 第55-57页 |
| ·AgNO_3 溶液对砷的吸附 | 第57-58页 |
| ·砷在真菌细胞内及细胞壁外的分布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61页 |
| ·三株真菌对砷的累积与挥发 | 第59-60页 |
| ·影响真菌对砷累积与挥发的主要因素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真菌累积与挥发砷的可能机理 | 第62-76页 |
| ·提取剂选择 | 第62-64页 |
| ·真菌培养液中砷形态分析 | 第64-67页 |
| ·真菌细胞内砷形态分析 | 第67-70页 |
| ·培养环境中Eh 与pH 的变化 | 第70-71页 |
| ·真菌细胞壁吸附砷的形态分析 | 第71-72页 |
| ·讨论 | 第72-75页 |
| ·三株真菌累积与挥发砷的可能机理 | 第72-74页 |
| ·真菌细胞内外砷形态转化的定量分析 | 第74-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76-78页 |
| ·全文结论 | 第76-77页 |
| ·创新点 | 第77页 |
|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9页 |
| 附录 | 第89-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作者简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