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论文--生产过程论文--聚合反应过程论文--按方法分论文

自稳定沉淀聚合制备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及其再引发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3页
   ·聚合物微球简介第14-17页
     ·基本特性第14-15页
     ·应用进展第15-17页
   ·聚合物微球的一般制备方法第17-21页
     ·悬浮聚合法第17页
     ·乳液聚合法第17-20页
     ·分散聚合法第20页
     ·沉淀聚合法第20-21页
   ·自稳定沉淀聚合制备共聚物微球第21-23页
     ·醋酸乙烯酯-马来酸酐共聚物体系第22页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体系第22-23页
     ·其他共聚物体系第23页
   ·聚合物再引发的自由基聚合反应第23-29页
     ·基于传统热分解的大分子引发剂的再引发聚合第24-25页
     ·基于活性聚合的再引发聚合第25-29页
   ·A-甲基苯乙烯及其聚合物第29-33页
     ·α-甲基苯乙烯的性质第29页
     ·α-甲基苯乙烯及其聚合物的应用第29-31页
     ·α-甲基苯乙烯均聚物及共聚物的制备第31页
     ·α-甲基苯乙烯共聚物的再引发性能第31-33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3-48页
   ·实验原料第33-34页
   ·实验仪器第34页
   ·A-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的制备第34-40页
     ·线性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微球的制备第34-38页
       ·单一溶剂体系第35页
       ·混合溶剂体系第35-36页
       ·其他工艺参数第36-38页
     ·交联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的制备第38-40页
       ·DVB为交联剂第38-39页
       ·EGDMA为交联剂第39-40页
       ·TMPTMA为交联剂第40页
   ·其他形貌及结构粒子的制备第40-42页
     ·共聚物串列粒子第40-41页
     ·共聚物核壳粒子第41-42页
   ·共聚物微球的再引发第42-46页
     ·探索实验及空白实验第42-43页
     ·再引发实验方案第43-46页
   ·聚合物微球的表征第46-48页
     ·形貌表征第46页
     ·粒径及粒径分布测算第46-47页
     ·化学组成表征第47页
     ·转化率测试第47页
     ·分子量测试第47-48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48-104页
   ·A-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自稳定沉淀聚合反应结果第48-96页
     ·线型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第48-73页
       ·溶剂的影响第48-55页
       ·温度的影响第55-56页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第56-60页
       ·单体浓度的影响第60-62页
       ·单体配比的影响第62-65页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65-71页
       ·化学组成第71-72页
       ·小结第72-73页
     ·交联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第73-84页
       ·以DVB为交联剂所得聚合物微球的形貌和尺寸第73-76页
       ·以EGDMA为交联剂所得聚合物微球的形貌和尺寸第76-80页
       ·以TMPTMA为交联剂所得聚合物微球的形貌和尺寸第80-84页
       ·小结第84页
     ·其他结构粒子的形貌和尺寸第84-96页
       ·串列粒子第84-92页
       ·核壳微球第92-95页
       ·小结第95-96页
   ·共聚物微球的再引发实验结果第96-104页
     ·残留引发剂验证及单体自聚验证第96-98页
     ·再引发反应的结果与分析第98-103页
       ·温度和时间对再引发的影响第98-101页
       ·共聚物用量对再引发的影响第101-103页
     ·小结第103-104页
第四章 结论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0-111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111-112页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112-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纤维用聚丙烯腈原丝聚合体系的研究
下一篇:浓乳液法制备聚砜多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