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通典》研究概述 | 第8-11页 |
二、杜佑其人 | 第11-15页 |
三、《通典》其书 | 第15-19页 |
第一章 《通典.州郡典》的学术渊源、结构和特色 | 第19-26页 |
一、《通典·州郡典》的学术渊源 | 第19-22页 |
1. 先秦文献 | 第19-20页 |
2. 秦汉至唐正史《地理志》和地理专著 | 第20-21页 |
3. 《通典·州郡典》之前唐代主要史学地理著作 | 第21-22页 |
二、《通典·州郡典》的结构 | 第22-23页 |
三、《通典·州郡典》沿革地理学学术特色 | 第23-26页 |
第二章 《通典·州郡典》在行政区划研究上的价值 | 第26-37页 |
一、《通典·州郡典》行政区划史研究价值 | 第26-33页 |
第一《通典·州郡典》记载了行政区划建制沿革 | 第26-29页 |
第二《通典·州郡典》关注另一重点是地方政区变更和调整 | 第29-32页 |
第三《通典·州郡典》所关注的地方行政单位域界划分原则 | 第32-33页 |
二、《通典·州郡典》中唐代新置州郡地理分布之分析 | 第33-37页 |
第三章 《通典·州郡典》历史人文地理学意义 | 第37-48页 |
一、关注区域风俗及其成因 | 第37-39页 |
二、《通典·州郡典》关注地方水利事业 | 第39-41页 |
三、《通典·州郡典》关注地方交通 | 第41-43页 |
四、《通典·州郡典》中有关地名、古迹等人文地理资料的历史地理学价值 | 第43-45页 |
五、《通典·州郡典》里有关"国都"之史论的历史地理学价值 | 第45-48页 |
第四章 《通典·州郡典》自然地理学意义 | 第48-60页 |
一、《通典·州郡典》山川地理价值 | 第48-50页 |
二、《通典·州郡典》湖泊地理价值 | 第50-56页 |
三、《通典·州郡典》关注黄河水系变迁及其意义 | 第56-60页 |
第五章 《通典·州郡典》文献学探析 | 第60-70页 |
一、《通典·州郡典》史料价值 | 第60-63页 |
二、《通典·州郡典》文献辑佚价值 | 第63-65页 |
三、《通典·州郡典》文献编纂价值 | 第65-67页 |
1. 记事、记言相结合 | 第65页 |
2. 关注现实问题的编纂取向 | 第65-66页 |
3. 疑古求实的编纂态度 | 第66页 |
4. 首创"四至八到"地理区位著录法 | 第66-67页 |
5. 在文章布局上以古九州为纲,分区著录当时郡、县,这一布局在地理志作品中亦为创建 | 第67页 |
四、《通典·州郡典》与两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之异文 | 第67-68页 |
五、《通典·州郡典》的编纂年代新考——兼论《通典》的起修年代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和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