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SUMMARY | 第6-14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 | 第19-21页 |
·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 | 第19-20页 |
·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 | 第20-21页 |
·对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的总体评价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可能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22-24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23-24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24-31页 |
·产业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产业的概念 | 第24页 |
·三次产业分类法 | 第24-25页 |
·资源型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理论 | 第25页 |
·产业结构概述 | 第25-28页 |
·产业结构的概念 | 第25-26页 |
·产业结构的演变理论 | 第26-27页 |
·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 第27-28页 |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 第28页 |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 第28-31页 |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 第28页 |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 第28-29页 |
·主导产业的概念及选择基准 | 第29-31页 |
3 白银市产业结构分析 | 第31-51页 |
·白银市概述 | 第31-33页 |
·历史沿革、自然及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 第31页 |
·白银市在全国及甘肃省的重要地位 | 第31-32页 |
·白银市经济结构的阶段性特征 | 第32-33页 |
·白银市产业结构分析 | 第33-49页 |
·白银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整体分析 | 第33-41页 |
·白银市各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 第41-48页 |
·白银市产业结构的特点与问题 | 第48-49页 |
·白银市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49-51页 |
·三大产业的结构偏差调整问题 | 第49页 |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升级问题 | 第49页 |
·产业发展活力的激发问题 | 第49页 |
·产业多元化发展问题 | 第49-50页 |
·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 | 第50页 |
·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问题 | 第50页 |
·兰白产业一体化协调发展问题 | 第50页 |
·人才贫乏,创新机制不健全问题 | 第50页 |
·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问题 | 第50-51页 |
4 白银市主导产业的选择 | 第51-65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1-54页 |
·采用的方法—因子分析法 | 第54-55页 |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 第54页 |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54页 |
·用因子分析选择主导产业的基本步骤 | 第54-55页 |
·白银市主导产业选择的特别说明 | 第55页 |
·主导产业选择与分析 | 第55-63页 |
·量化计算 | 第55页 |
·白银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因子分析 | 第55-61页 |
·白银市主导产业的确定与评价 | 第61-63页 |
·白银市主导产业体系构建 | 第63-65页 |
5 白银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建议 | 第65-71页 |
·白银市三次产业调整的方向与基本目标 | 第65页 |
·白银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 | 第65-67页 |
·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则 | 第65-66页 |
·立足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原则 | 第66页 |
·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战略原则 | 第66页 |
·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 | 第66页 |
·技术进步原则 | 第66页 |
·培育大企业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原则 | 第66-67页 |
·白银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 第67-71页 |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纠正三次产业结构偏差 | 第67页 |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速各个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 第67页 |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激活产业的转换能力与应变能力 | 第67页 |
·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接续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 第67-68页 |
·优化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 第68页 |
·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 第68-69页 |
·准确定位,促进兰白产业一体化协调发展 | 第69页 |
·吸引人才,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 第69页 |
·把握机遇,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 第69-7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1页 |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个人简介 | 第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编的著作 | 第77-78页 |
导师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