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甜玉米sh2基因鉴定及主要食用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Summary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甜玉米的起源及甜玉米发展状况 | 第10页 |
| ·甜玉米的遗传分类和品质特性 | 第10-12页 |
| ·普甜玉米 | 第11页 |
| ·超甜玉米 | 第11-12页 |
| ·加强型甜玉米 | 第12页 |
| ·我国甜玉米育种状况 | 第12-13页 |
| ·世界甜玉米育种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 ·甜玉米品质育种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甜玉米甜度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甜玉米风味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 ·甜玉米柔嫩度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甜玉米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8-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 ·供试材料的种植及取样 | 第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 ·果糖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 ·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 ·膳食纤维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 ·自交系sh_2基因鉴定 | 第21-23页 |
| ·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21页 |
| ·DNA的提取方法 | 第21-22页 |
| ·PCR反应体系 | 第22-23页 |
| ·电泳 | 第23页 |
| ·银染与结果记录 | 第23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 ·分析方法 | 第24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4-2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2页 |
| ·应用特异性引物鉴定自交系sh_2基因 | 第26页 |
| ·超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变化规律分析 | 第26-35页 |
| ·超甜玉米果糖变化规律分析 | 第26-27页 |
| ·超甜玉米淀粉变化规律分析 | 第27-28页 |
| ·超甜玉米膳食纤维变化规律分析 | 第28-35页 |
| ·超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35-39页 |
| ·方差分析 | 第35页 |
|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5-36页 |
| ·一般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6-37页 |
| ·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7-38页 |
| ·总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8-39页 |
| ·超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群体遗传参数分析 | 第39-40页 |
| ·超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 第40-42页 |
| 讨论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1-52页 |
| 导师简介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