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城郊农村聚居空间布局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市新都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研究缘起 | 第7-9页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研究的提出 | 第8-9页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0-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2 国内外城郊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 第13-39页 |
·国外城郊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 第13-23页 |
·欧美发达国家城郊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 第13-18页 |
·亚洲国家地区的乡村建设实践 | 第18-23页 |
·国内农村建设实践发展 | 第23-30页 |
·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发展 | 第23-25页 |
·改革开放后农村建设的起步 | 第25-28页 |
·城郊农村“三个集中”模式探索 | 第28-30页 |
·生态村社理论与实践的兴起 | 第30-39页 |
·国外生态村庄建设理论与实践 | 第30-34页 |
·国内生态村社建设理论与实践 | 第34-39页 |
3 新时期发达地区城郊农村聚居模式构建 | 第39-59页 |
·城郊农村聚居模式演化 | 第39-49页 |
·以孤立和分散为特征的传统城郊农村聚落模式 | 第39-42页 |
·生态失落的转型期城郊农村聚居模式 | 第42-44页 |
·走向农业产业化的农村聚居模式 | 第44-49页 |
·发达地区城郊新型农村社区构建基础——生态产业 | 第49-52页 |
·从农业产业化到生态产业的必然 | 第49-51页 |
·生态产业模式下农村的功能定位 | 第51页 |
·生态产业基础上新型城乡关系 | 第51-52页 |
·发达地区城郊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形态构建 | 第52-59页 |
·生态产业模式下新型城乡空间形态 | 第52-54页 |
·生态产业模式下新型农村社区外部空间形态 | 第54页 |
·生态产业模式下新型农村社区内部空间形态 | 第54-59页 |
4 基于生态规划的发达地区城郊农村社区布局方法 | 第59-77页 |
·与自然和谐的农村新型社区可布局用地寻找 | 第59-64页 |
·以非建设用地规划寻找可布局用地方法的提出 | 第59-60页 |
·以非建设用地规划寻找可布局用地的技术方法 | 第60-63页 |
·新型农村社区可布局用地的确定和容量控制 | 第63-64页 |
·与生态产业相协调的城郊空间功能区划 | 第64-71页 |
·非建设用地分类基础上的城郊空间产业布局 | 第64-68页 |
·与生态产业相协调的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 | 第68-69页 |
·城郊农村空间功能整合区划 | 第69-71页 |
·以通勤可达性为尺度标准的社区布局 | 第71-77页 |
·通勤可达性概念解析 | 第71-72页 |
·通勤可达性尺度标准确定 | 第72页 |
·“宜农宜工宜商”农村社区布局模式探讨 | 第72-77页 |
5 方法应用——成都市新都区农村新型社区布局规划 | 第77-97页 |
·新都区概况 | 第77-79页 |
·基本情况 | 第77页 |
·空间发展现状问题 | 第77-79页 |
·新都区农村新型社区可布局用地的寻找 | 第79-87页 |
·新都区生态单因子适宜性分析 | 第79-85页 |
·规划区整体生态适宜性分区及建设控制导则 | 第85-86页 |
·建立规划区生态安全格局 | 第86-87页 |
·新都区农村新型社区布局规划 | 第87-97页 |
·新都区农村产业布局规划 | 第87-88页 |
·新都区农村新型社区布局规划 | 第88-90页 |
·新都区新型农村社区社会公共设施配套规划 | 第90-97页 |
6 结语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附录 | 第105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5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奖励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