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建构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辩诉交易制度的由来及兴起 | 第12-15页 |
(一) 辩诉交易制度的由来 | 第12-13页 |
(二) 辩诉交易制度的兴起 | 第13-15页 |
二、辩诉交易制度的积极意义与制度局限 | 第15-22页 |
(一) 辩诉交易制度的积极意义 | 第16-18页 |
1. 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 第16-17页 |
2. 有利于减轻诉讼参与人“诉累”,降低社会成本 | 第17-18页 |
(二) 辩诉交易制度的局限性 | 第18-22页 |
1. 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观相冲突 | 第18-19页 |
2. 被告人的权益能否得到充分保护 | 第19-20页 |
3. 违背无罪推定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第20-21页 |
4. 忽略了对被害人权益的保障 | 第21-22页 |
三、我国引入辩诉交易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2-29页 |
(一) 我国引入辩诉交易制度的必要性 | 第23-27页 |
1. 提高诉讼效率,节省司法资源 | 第23-24页 |
2. 为处理疑案,打击犯罪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方式 | 第24-25页 |
3. 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 | 第25-27页 |
(二) 我国引入辩诉交易制度的可行性 | 第27-29页 |
1. 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契约观提供观念基础 | 第28-29页 |
2. 司法实务中的辫诉交易现象奠定了实践基础 | 第29页 |
四、我国辩诉交易制度的初步设计 | 第29-36页 |
(一) 规定辩诉协商的原则 | 第30-31页 |
(二) 限制辩诉交易案件的适用范围 | 第31-32页 |
(三) 限制辩诉交易的内容 | 第32页 |
(四) 限制从轻处罚的幅度 | 第32-33页 |
(五) 参加协商的主体 | 第33-34页 |
(六) 建立辩诉交易的司法审机制 | 第34页 |
(七) 辩诉协议的撤回及其处理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