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格修养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孟子人格修养思想界说 | 第12-15页 |
一、人格及人格修养 | 第12页 |
二、孟子人格修养思想简述 | 第12-15页 |
第二章 孟子人格修养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一、孟子人格修养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5-17页 |
(一) 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 | 第15-16页 |
(二) 子思的人格修养思想 | 第16-17页 |
二、孟子人格修养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 人性论基础——性善论之思想 | 第17-19页 |
(二) 教化论基础——人皆可以为尧舜之思想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孟子人格修养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1-35页 |
一、孟子人格修养思想的基本范畴 | 第21-23页 |
(一) "明人伦"是人格修养的根本目的 | 第21页 |
(二) "取义成仁"是人格修养的价值导向 | 第21-23页 |
(三) "正道"是人格修养的基本原则 | 第23页 |
二、孟子人格修养思想的理想境界 | 第23-31页 |
(一) 养浩然之气 | 第23-27页 |
(二) 塑正道之质 | 第27-31页 |
三、人格修养的主要途径 | 第31-35页 |
(一) 以自我修养为主 | 第31-33页 |
(二) 以外界教化为辅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孟子人格修养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35-40页 |
一、加强美善德性的培养 | 第35-37页 |
(一) 严己宽人,构建和谐的人伦关系 | 第35-36页 |
(二) 循道而行,倡导是非分明荣辱观 | 第36-37页 |
二、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 | 第37-40页 |
(一) 清心养善,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 第37-38页 |
(二) 德泽育人,培养强烈的使命意识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