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冬酸性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部分生物活性研究
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天冬的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天冬的形态特征与鉴别 | 第10页 |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0-11页 |
·药理研究 | 第11-12页 |
·临床应用 | 第12-13页 |
·多糖的研究概况 | 第13-19页 |
·多糖提取的一般方法 | 第13-15页 |
·多糖分离纯化的一般方法 | 第15-16页 |
·多糖的结构研究 | 第16-17页 |
·多糖的主要药理作用 | 第17-19页 |
·课题的意义和课题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天冬粗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20-30页 |
·引言 | 第20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0页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0-21页 |
·多糖得率的计算 | 第21页 |
·酶提天冬多糖的流程 | 第21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21-22页 |
·正交实验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23-24页 |
·酶提取天冬多糖单因素实验 | 第24-26页 |
·酶提天冬粗多糖正交实验 | 第26-28页 |
·讨论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天冬酸性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 | 第30-40页 |
·引言 | 第30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0-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多糖分离、纯化流程 | 第31页 |
·Savage法除蛋白 | 第31-32页 |
·脱色 | 第32页 |
·DEAE-纤维素柱色谱法分离 | 第32-33页 |
·多糖纯度初步鉴定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蛋白质标准曲线 | 第33-34页 |
·除蛋白 | 第34-35页 |
·脱色 | 第35页 |
·DEAE-纤维素柱层析 | 第35-36页 |
·凝胶柱层析和冻融分析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天冬酸性多糖的理化性质的初步研究 | 第40-46页 |
·引言 | 第40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0页 |
·试剂 | 第40页 |
·仪器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2页 |
·天冬酸性多糖的物理性状 | 第40页 |
·化学性质 | 第40-42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直观特征 | 第42页 |
·化学性质 | 第42-43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天冬酸性多糖体免疫佐剂作用研究 | 第46-56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7页 |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47页 |
·原料与药品 | 第47页 |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方法 | 第47-49页 |
·分组及处理 | 第47-48页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48页 |
·E-玫瑰花环实验 | 第48页 |
·抗体的检测 | 第48-49页 |
·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脾脏)指数的测定 | 第49页 |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E-玫瑰花环实验 | 第49-50页 |
·鸡新城疫病毒抗体的检测 | 第50-53页 |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5页 |
·天冬酸性多糖对E-玫瑰花环形成率的影响 | 第54页 |
·天冬酸性多糖对抗体浓度的影响 | 第54页 |
·天冬酸性多糖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天冬酸性多糖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 第56-62页 |
·引言 | 第56-57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7页 |
·试剂 | 第57页 |
·仪器 | 第57页 |
·方法 | 第57-58页 |
·还原能力测定 | 第57页 |
·对羟自由基的清除实验 | 第57-58页 |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实验 | 第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还原能力的测定 | 第59页 |
·对羟自由基的清除实验 | 第59-60页 |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实验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总结 | 第62页 |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