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第一节 研究动机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与理论 | 第10-17页 |
一、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回顾 | 第10-13页 |
二、空间与空间的建构 | 第13-15页 |
三、遗产社会与村落空间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研究视角:历史脉络下的"人——空间"动态关系 | 第17-19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第19-21页 |
二、分析方法 | 第21页 |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 第21-22页 |
第五节 研究价值与框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庄:庆临里印象 | 第24-33页 |
第一节 好山好水好风景: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 | 第24-27页 |
一、地理位置 | 第24-26页 |
二、洪水多发的气候特征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从五邑方言说起:侨乡与五邑文化 | 第27-29页 |
一、五邑方言 | 第27-28页 |
二、五邑地域与文化 | 第28-29页 |
第三节 躬耕百足山下:人口与生计方式 | 第29-33页 |
一、人口概况 | 第29-30页 |
二、生计方式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清末民初的"新农村建设":村落空间的诞生与成形 | 第33-50页 |
第一节 "海归"设计与风水观:庆临里的整体村落空间布局 | 第33-41页 |
一、传说中的加拿大设计图 | 第33-35页 |
二、风水观与村落布局 | 第35-41页 |
第二节 侨汇与赤坎商铺:碉楼、别墅的隐喻 | 第41-46页 |
一、侨汇 | 第41-42页 |
二、赤坎商业与庆临里别墅建设 | 第42-46页 |
第三节 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社会化的空间 | 第46-48页 |
一、"老关姓"的排他性:血缘的空间 | 第46-47页 |
二、南尊北卑:阶序的空间 | 第47-48页 |
第四节 空间建构中的文化并接与意义转换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文化遗产与空间改造 | 第50-61页 |
第一节 文化遗产动机 | 第50-53页 |
一、文化遗产作为政治经济资源 | 第50-52页 |
二、空间作为文化身份认同的工具 | 第52-53页 |
第二节 从日常生活空间到文化遗产空间:文化遗产与旅游规划 | 第53-59页 |
一、遗产改造过程中的利益冲突 | 第53-55页 |
二、私产与公产:"日常生活空间——文化遗产空间"的模糊边界 | 第55-59页 |
第三节 多维度的村落空间 | 第59-61页 |
一、被消费的空间 | 第59页 |
二、被争夺的空间 | 第59-60页 |
三、作为权利表述的空间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庆临何处去:村落空间的未来 | 第61-65页 |
第一节 困境中的旅游业 | 第61-62页 |
第二节 "留"与"流":空心化的村落空间 | 第62-65页 |
一、新"金山客":华侨的延续 | 第62-64页 |
二、由村到城:大社会的趋势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