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三、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概述 | 第12-23页 |
第一节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原理 | 第12-15页 |
一、丁伯根法则 | 第12-13页 |
二、蒙代尔法则 | 第13页 |
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第13-15页 |
第二节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5-17页 |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 第15-17页 |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可行性 | 第17页 |
第三节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模式 | 第17-23页 |
一、IS-LM 框架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分析 | 第18-19页 |
二、实现内外平衡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 | 第19-20页 |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及协调性检验 | 第23-40页 |
第一节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运行历程概述 | 第23-26页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状况 | 第23-25页 |
二、宏观调控政策下我国经济指标的运行情况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作用效果的实证检验 | 第26-34页 |
一、指标选取与方法说明 | 第26-27页 |
二、计量分析 | 第27-33页 |
三、实证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的检验 | 第34-40页 |
一、从宏观调控工具的协同性推断协调效应 | 第34-35页 |
二、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的论述 | 第35-40页 |
第三章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效应不佳的成因分析 | 第40-54页 |
第一节 财政货币政策内部不协调 | 第40-43页 |
一、财政政策内部不协调 | 第40-41页 |
二、货币政策内部不协调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影响政策协调配合效果的技术性因素 | 第43-46页 |
一、技术性影响因素之一:国债 | 第43-45页 |
二、技术性影响因素之二:政策性金融 | 第45-46页 |
第三节 财政货币政策主管部门配合不默契 | 第46-49页 |
一、财政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并不契合 | 第46-47页 |
二、财政货币政策“缺位”和“越位”并存 | 第47页 |
三、财政货币政策主管部门间存在博弈 | 第47-49页 |
第四节 缺乏政策效应的传导机制及协调机制 | 第49-54页 |
一、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机制不畅 | 第49-53页 |
二、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存在问题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提高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效果的建议 | 第54-68页 |
第一节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原则 | 第54-55页 |
一、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方式根据经济格局的变化相应调整 | 第54页 |
二、体制改革、结构调整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 | 第54-55页 |
三、财政、货币政策遵循一定规则 | 第55页 |
四、摆正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中两政策的地位 | 第55页 |
第二节 促进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技术路径 | 第55-58页 |
一、进一步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在国债方面的协调配合 | 第55-57页 |
二、加强政策性金融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 第57-58页 |
第三节 政策制定部门的配合及制度建设 | 第58-63页 |
一、财政货币政策应实施全方位协调配合 | 第58-60页 |
二、政策主管部门的配合 | 第60-62页 |
三、优化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所应注重的制度建设 | 第62-63页 |
第四节 重塑财政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传导机制 | 第63-65页 |
一、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63-64页 |
二、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财政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 第64页 |
三、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塑造完善的市场微观主体 | 第64-65页 |
第五节 未来根据不同目标展开两大政策协调 | 第65-68页 |
一、基于经济总量均衡与经济结构优化目标的政策协调 | 第65页 |
二、基于开放经济下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政策协调 | 第65-66页 |
三、基于金融稳定与发展目标的政策协调 | 第66页 |
四、基于财政目标及制度优化目标的政策协调 | 第66-68页 |
结束语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摘要 | 第77-80页 |
Abstract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