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基本概念辨析 | 第14-16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1-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2 城乡交错带空间发展特点 | 第24-34页 |
·城乡交错带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形成的驱动力 | 第24页 |
·发展的动力主体 | 第24-26页 |
·城乡交错带空间扩展形式 | 第26-28页 |
·线状延展式扩展 | 第26-27页 |
·片状蔓延式扩展 | 第27-28页 |
·团状跳跃式扩展 | 第28页 |
·现阶段城乡交错带空间失调的表现 | 第28-34页 |
·空间发展无序 | 第29-31页 |
·空间功能失衡 | 第31-32页 |
·道路交通混乱 | 第32-33页 |
·土地利用复杂 | 第33-34页 |
3 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思路 | 第34-45页 |
·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原则 | 第34-35页 |
·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模式 | 第35-38页 |
·"点—点"整合模式 | 第35页 |
·轴线整合模式 | 第35-36页 |
·面域整合模式 | 第36-38页 |
·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思想——有机整合 | 第38-45页 |
·有限扩展 | 第38-41页 |
·有机正和 | 第41-42页 |
·有序生长 | 第42页 |
·有效混合 | 第42-45页 |
4 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策略 | 第45-65页 |
·总体空间结构整合 | 第45-47页 |
·整合原则 | 第45页 |
·整合措施 | 第45-47页 |
·各类用地整合 | 第47-61页 |
·道路交通系统 | 第47-49页 |
·城乡居住用地 | 第49-52页 |
·产业用地 | 第52-55页 |
·公共设施用地 | 第55-58页 |
·生态用地 | 第58-61页 |
·空间整合协调机制 | 第61-65页 |
·确立共赢的利益机制 | 第61-62页 |
·建立利益协调机构 | 第62-64页 |
·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机制 | 第64-65页 |
5 实例研究:商水县北部片区空间整合 | 第65-77页 |
·北部片区空间发展现状 | 第65-68页 |
·片区发展动力 | 第65-66页 |
·空间特征及失调表现 | 第66-68页 |
·北部片区空间整合目标 | 第68-69页 |
·总体目标 | 第68-69页 |
·空间目标 | 第69页 |
·基于城乡统筹的空间整合框架 | 第69-72页 |
·总体空间结构 | 第70-71页 |
·用地整合原则 | 第71-72页 |
·基于城乡统筹的用地整合措施 | 第72-77页 |
·道路交通系统 | 第72-73页 |
·城乡居住用地 | 第73-74页 |
·产业用地 | 第74-75页 |
·公共设施用地 | 第75-76页 |
·生态用地 | 第76-7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78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个人简历 | 第8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