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民意表达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内涵及价值 | 第10-16页 |
·网络民意的概念 | 第10-12页 |
·网络民意的内涵 | 第10-11页 |
·网络民意与公民社会的联系 | 第11-12页 |
·民意通过互联网焕发新生 | 第12-13页 |
·从"江湖"到"庙堂"的网络民意 | 第12-13页 |
·网络提供民意表达的新渠道 | 第13页 |
·关于"网民意见"与"民意"的冷思考 | 第13-16页 |
·不容忽视的网民力量 | 第13-14页 |
·真假民意的纷争 | 第14-16页 |
第2章 网络民意表达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30页 |
·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 | 第16-20页 |
·Web2.0的互动时代 | 第16-17页 |
·Web3.0个性化信息时代 | 第17-19页 |
·3G技术的崛起 | 第19-20页 |
·群体心理特征的网络新变化 | 第20-26页 |
·群体心理特征 | 第21-22页 |
·网络环境中群体心理的变化 | 第22-26页 |
·政治民主进步的推动 | 第26-28页 |
·推进民主进程的政策保证 | 第26-27页 |
·各级领导在线问政 | 第27-28页 |
·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多元化 | 第28-30页 |
·更加突出情感因素 | 第28-29页 |
·对凸现社会矛盾的事件反映激烈 | 第29-30页 |
第3章 网络民意的作用及存在问题 | 第30-35页 |
·网民意见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积极效应 | 第30-32页 |
·网络民意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 | 第30页 |
·网络民意促进我国政府执政能力提高 | 第30-31页 |
·网络言论的自由表达加速信息传播 | 第31-32页 |
·网络民意表达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网络不良言论及虚假信息误导舆论 | 第32-33页 |
·"网络暴力"侵犯公民隐私 | 第33-34页 |
·网络舆论干扰司法判决 | 第34-35页 |
第4章 网络民意表达弊端的规避及应对思路 | 第35-41页 |
·政府应重视网络言论的舆论监督作用 | 第35-37页 |
·虚心接受网民监督及时回复网民意见 | 第35-36页 |
·变"堵"为"疏"合理引导网络舆论 | 第36页 |
·建立网络民意反馈制度使"绿色通道"更畅通 | 第36页 |
·警惕不良势力利用网络民意破坏社会和谐 | 第36-37页 |
·传统媒体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 第37-39页 |
·强化与网络媒体的配合 | 第37-38页 |
·有效利用新媒介平台与受众互动 | 第38页 |
·加强新闻评论的旗帜作用 | 第38-39页 |
·理性遵循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原则 | 第39页 |
·互联网信息传播相关法律亟待完善 | 第39-40页 |
·大众需理性对待网络平台表达言论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