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二、本课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 第11-17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公众评议地方政府绩效概述 | 第18-3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一、绩效 | 第18页 |
二、政府绩效 | 第18-19页 |
三、公众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公众评议地方政府绩效的相关理论 | 第20-27页 |
一、公众的角色理论 | 第20-21页 |
二、理论分析框架——四环五要素模型 | 第21-22页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24页 |
四、民主行政理论 | 第24-26页 |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公众评议地方政府绩效的价值 | 第27-31页 |
一、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合法性 | 第27-28页 |
二、有利于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 第28-29页 |
三、有利于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树立良好形象 | 第29-30页 |
四、有利于增强公众主动提升自身的参与能力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案例导入——公众评议地方政府的四个典型案例 | 第31-56页 |
第一节 南京市"机关作风建设综合评价"的实践 | 第31-39页 |
一、背景及意义 | 第31-32页 |
二、评议的要素及过程 | 第32-36页 |
三、分析及总结 | 第36-39页 |
第二节 长沙市芙蓉区"市民评议政府"的实践 | 第39-46页 |
一、背景及意义 | 第39页 |
二、评议的要素及过程 | 第39-45页 |
三、分析及总结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上海市杨浦区网上评议政府工作的实践 | 第46-49页 |
一、背景及意义 | 第46-47页 |
二、评议的要素及过程 | 第47-48页 |
三、分析及总结 | 第48-49页 |
第四节 厦门市思明区"群众评议机关"的实践 | 第49-56页 |
一、背景及意义 | 第49-51页 |
二、评议的要素及过程 | 第51-54页 |
三、分析及总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阻碍公众评议地方政府绩效的因素分析 | 第56-64页 |
第一节 公众自身因素 | 第56-57页 |
一、公众的主体意识不强 | 第56页 |
二、公众的文化程度高低 | 第56-57页 |
三、公众组织发展不足 | 第57页 |
第二节 政府管理价值取向因素 | 第57-61页 |
一、政府的管理理念 | 第57-59页 |
二、政府机关内外信息不对称 | 第59-60页 |
三、政府的回应机制不完善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制度的因素 | 第61-62页 |
一、建全的制度和法律是公众有效评议地方政府绩效的保障 | 第61-62页 |
二、实现和保障公众评议地方政府绩效的制度供给不足 | 第62页 |
第四节 理论技术因素 | 第62-64页 |
一、理论渊源 | 第62-63页 |
二、测评技术方法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公众有效评议地方政府绩效的对策 | 第64-73页 |
第一节 推动公众对评议地方政府绩效的认识向纵深发展 | 第64-65页 |
一、提高公众的整体文化素质 | 第64页 |
二、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 | 第64-65页 |
三、发展公众组织 | 第65页 |
第二节 转变地方政府管理理念 | 第65-68页 |
一、推进民主化建设,树立民本位的政绩观 | 第66页 |
二、增加地方政府管理的透明度 | 第66-67页 |
三、建立现代化的政府回应体系 | 第67-68页 |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评议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 | 第68-69页 |
一、规范公众评议地方政府绩效的程序 | 第68页 |
二、规定公众评议地方政府绩效的途径 | 第68页 |
三、完善公众评议地方政府绩效的民主法治制度 | 第68-69页 |
第四节 完善公众评议地方政府绩效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 第69-73页 |
一、设计科学的评议指标 | 第69-71页 |
二、提高公众对政府绩效的满意度 | 第71页 |
三、创新组织运作方式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81页 |
后记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