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研究--以西递为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缘起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缘起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35页 |
2.1 徽州古村落 | 第20-29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2.1.2 形成条件 | 第21页 |
2.1.3 空间形态 | 第21-29页 |
2.2 保护性开发 | 第29-34页 |
2.2.1 保护性开发概述 | 第29-30页 |
2.2.2 保护性开发与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 第30页 |
2.2.3 保护性开发原则 | 第30-31页 |
2.2.4 徽州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必要性 | 第31-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概况 | 第35-42页 |
3.1 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 第35-37页 |
3.1.1 保护与现状概况 | 第35页 |
3.1.2 经营管理模式 | 第35-37页 |
3.2 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问题 | 第37-41页 |
3.2.1 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徽州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策略 | 第42-48页 |
4.1 徽州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原则 | 第42-43页 |
4.1.1 坚持保护原则 | 第42页 |
4.1.2 坚持原真性 | 第42页 |
4.1.3 坚持综合效益 | 第42-43页 |
4.1.4 坚持政府主导 | 第43页 |
4.1.5 坚持可持续发展 | 第43页 |
4.2 徽州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策略 | 第43-47页 |
4.2.1 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 第43-44页 |
4.2.2 保护性开发保障 | 第44-45页 |
4.2.3 各个层面的保护性开发策略 | 第45-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寻求西递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之路 | 第48-60页 |
5.1 背景分析 | 第48-53页 |
5.1.1 概况 | 第48-49页 |
5.1.2 历史沿革 | 第49-50页 |
5.1.3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 第50-53页 |
5.2 西递古村落保护现状概况 | 第53-56页 |
5.2.1 保护现状 | 第53页 |
5.2.2 存在问题 | 第53-56页 |
5.3 西递古村落发展现状概况 | 第56-57页 |
5.3.1 发展现状 | 第56页 |
5.3.2 存在问题 | 第56-57页 |
5.4 西递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策略 | 第57-59页 |
5.4.1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 第57-58页 |
5.4.2 技术手段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 第58页 |
5.4.3 提升古村落居民的生活水平 | 第58页 |
5.4.4 保护核心资源 | 第58-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基于保护性开发策略的项目实践 | 第60-77页 |
6.1 打造新业态聚集地—西递小镇 | 第60-62页 |
6.1.1 项目立意 | 第60页 |
6.1.2 区位优势 | 第60-61页 |
6.1.3 周边资源 | 第61-62页 |
6.2 西递小镇规划 | 第62-65页 |
6.2.1 整体规划 | 第62-63页 |
6.2.2 建筑空间规划 | 第63-64页 |
6.2.3 流线组织规划 | 第64-65页 |
6.3 空间节点设计 | 第65-67页 |
6.3.1 入口大门牌坊 | 第65页 |
6.3.2 创意集市广场 | 第65页 |
6.3.3 非物质文化广场 | 第65-66页 |
6.3.4 活力中心 | 第66-67页 |
6.4 建筑外观改造 | 第67-76页 |
6.4.1 酒店改造 | 第67-68页 |
6.4.2 别墅改造 | 第68-69页 |
6.4.3 商铺改造 | 第69-70页 |
6.4.4 酒店组团平面改造 | 第70-75页 |
6.4.5 生态廊道设计 | 第75-76页 |
6.5 项目契合点 | 第7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7-79页 |
7.1 结论 | 第77-78页 |
7.2 本文不足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