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

基于威胁情报理论的航空恐怖主义犯罪预警模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10-11页
1 绪论第11-18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第15-18页
        1.3.1 内容框架第15-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2 威胁情报及威胁评估理论第18-24页
    2.1 威胁情报第18-20页
        2.1.1 威胁情报的概念第18-19页
        2.1.2 威胁情报的获取第19-20页
    2.2 威胁评估理论第20-21页
        2.2.1 评估的目的第20-21页
        2.2.2 评估的内容第21页
    2.3 威胁评估的要素属性分析第21-23页
        2.3.1 威胁意图属性分析第22页
        2.3.2 威胁能力属性分析第22-23页
        2.3.3 威胁机会属性分析第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3 航空恐怖主义犯罪第24-32页
    3.1 航空恐怖主义犯罪概述第24-26页
        3.1.1 恐怖主义犯罪第24页
        3.1.2 航空恐怖主义犯罪第24-26页
    3.2 航空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和趋势第26-28页
        3.2.1 航空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第26-27页
        3.2.2 航空恐怖主义犯罪发展趋势第27-28页
    3.3 航空恐怖主义犯罪预警现状第28-31页
        3.3.1 国外航空情报预警系统第28-30页
        3.3.2 我国航空安全预警现状及问题第30-31页
    3.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4 航空恐怖主义犯罪预警模型的构建第32-55页
    4.1 预警模型构建的原则和思路第32-33页
        4.1.1 构建的原则第32页
        4.1.2 构建的思路第32-33页
    4.2 航空安全情报体系的建立第33-36页
        4.2.1 设立航空反恐领导小组第33-35页
        4.2.2 整合情报来源第35页
        4.2.3 加强情报分析第35-36页
    4.3 预警评估指标体系第36-45页
        4.3.1 预警指标的内容分析第36-40页
        4.3.2 指标体系的选取第40-43页
        4.3.3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3-45页
    4.4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5-51页
        4.4.1 计算准则层权重第45-46页
        4.4.2 计算子准则层评估指标的单准则权重向量第46-47页
        4.4.3 计算方案层评估指标的单准则权重向量第47-49页
        4.4.4 计算合成权重第49-51页
    4.5 预警等级的划分第51-53页
        4.5.1 预警等级划分的方法第51-52页
        4.5.2 预警等级的划分第52-53页
        4.5.3 预警等级的应对处置第53页
    4.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5 预警模型的应用第55-62页
    5.1 应用情报案例的选取第55-56页
    5.2 案例的预警评估第56-61页
        5.2.1 确定预警评估因素集第56页
        5.2.2 预警评价集和权重第56页
        5.2.3 构造模糊评判矩阵第56-58页
        5.2.4 计算模糊评估值第58-60页
        5.2.5 量化预警模糊评价结果第60-61页
    5.3 本章小结第61-62页
6 总结与展望第62-64页
    6.1 本文总结第62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附录A 航空恐怖主义犯罪预警指标咨询表第67-69页
附录B 航空恐怖主义犯罪预警指标权重调查表第69-73页
附录C 预警评价打分表第73-75页
附录D 预警应用案例详情表第75-76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烟草EST-SSR标记的开发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下一篇:生态城市品牌建构路径探究--以杭州和新加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