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1.1 风电集群接入电网的现状分析 | 第9页 | 
|         1.1.2 高载能负荷的并网现状及调控潜力 | 第9-10页 | 
|         1.1.3 高载能负荷参与调控消纳受阻风电的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1 受阻风电消纳方法及策略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高载能负荷运行及调节特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高载能负荷参与调控消纳受阻风电方法及策略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 第2章 大规模风电运行特性、受阻及消纳分析 | 第14-20页 | 
|     2.1 大规模风电运行特性 | 第14-17页 | 
|         2.1.1 随机性和波动性 | 第14-16页 | 
|         2.1.2 反调峰特性 | 第16-17页 | 
|     2.2 大规模风电功率送出受阻分析 | 第17-18页 | 
|     2.3 高载能负荷参与调控消纳受阻风电的可行性 | 第18-1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3章 高载能负荷调节特性及模型 | 第20-31页 | 
|     3.1 高载能负荷运行特性 | 第20-24页 | 
|         3.1.1 冶炼硅负荷运行特性 | 第20-21页 | 
|         3.1.2 电解铝负荷运行特性 | 第21-22页 | 
|         3.1.3 铁合金负荷运行特性 | 第22-23页 | 
|         3.1.4 外围设备运行特性 | 第23-24页 | 
|     3.2 高载能负荷调节特性及模型 | 第24-29页 | 
|         3.2.1 高载能负荷的分类 | 第24页 | 
|         3.2.2 可离散调节负荷调节特性及模型 | 第24-26页 | 
|         3.2.3 可连续调节负荷调节特性及模型 | 第26-28页 | 
|         3.2.4 可时移负荷调节特性及模型 | 第28-29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4章 以消纳受阻风电为目标的高载能负荷控制策略 | 第31-48页 | 
|     4.1 高载能负荷参与调控消纳受阻风电的控制模式 | 第31-33页 | 
|         4.1.1 可离散调节负荷和可时移负荷控制模式 | 第31-32页 | 
|         4.1.2 可连续调节负荷控制模式 | 第32-33页 | 
|     4.2 以消纳受阻风电为目标的高载能负荷控制模型 | 第33-39页 | 
|         4.2.1 日前电量优化控制模型 | 第33-36页 | 
|         4.2.2 日内功率优化控制模型 | 第36-38页 | 
|         4.2.3 基于粒子群的优化算法 | 第38-39页 | 
|     4.3 基于交叉权重的高载能负荷控制方法 | 第39-44页 | 
|         4.3.1 线路—节点有功灵敏度 | 第39-40页 | 
|         4.3.2 高载能负荷控制的交叉权重因子 | 第40-41页 | 
|         4.3.3 基于交叉权重因子的高载能负荷控制方法 | 第41-44页 | 
|     4.4 以消纳受阻风电为目标的高载能负荷控制策略 | 第44-47页 | 
|         4.4.1 日前时间尺度高载能负荷控制策略 | 第44-45页 | 
|         4.4.2 日内时间尺度高载能负荷控制策略 | 第45-46页 | 
|         4.4.3 以消纳受阻风电为目标的高载能负荷控制策略 | 第46-4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实例分析 | 第48-56页 | 
|     5.1 甘肃河西电网简介 | 第48-50页 | 
|         5.1.1 系统接线、风电规模及受阻情况 | 第48-49页 | 
|         5.1.2 高载能负荷分布及调节参数 | 第49-50页 | 
|     5.2 以消纳受阻风电为目标的高载能负荷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 第50-55页 | 
|         5.2.1 仿真计算 | 第50-55页 | 
|         5.2.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5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     6.1 结论 | 第56页 | 
|     6.2 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1-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