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机载激光通信研究情况 | 第9-11页 |
1.2.2 国内机载激光通信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系统方案 | 第14-18页 |
2.1 系统组成 | 第14-15页 |
2.2 系统工作机制 | 第15-17页 |
2.2.1 模式一 | 第15-16页 |
2.2.2 模式二 | 第16-1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3章 光学系统设计 | 第18-66页 |
3.1 激光发射整形 | 第18-25页 |
3.1.1 激光整形技术 | 第18-19页 |
3.1.2 整形优化方案 | 第19-20页 |
3.1.3 设计结果 | 第20-23页 |
3.1.4 公差分析 | 第23-25页 |
3.2 四象限接收设计 | 第25-38页 |
3.2.1 光电探测器 | 第25-26页 |
3.2.1.1 光电位置探测器 | 第25-26页 |
3.2.1.2 激光通信探测器 | 第26页 |
3.2.2 激光通信与跟踪一体化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3.2.3 四象限接收镜头设计 | 第28-38页 |
3.2.3.1 设计参数 | 第28-29页 |
3.2.3.2 设计过程 | 第29-31页 |
3.2.3.3 设计结果 | 第31-38页 |
3.3 接收发射共路设计及分析 | 第38-52页 |
3.3.1 共路方案的选择与设计 | 第38-41页 |
3.3.2 双光楔对接收与发射的影响 | 第41-50页 |
3.3.2.1 双光楔畸变对四象限光斑质心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2.2 双光楔畸变校正 | 第43-49页 |
3.3.2.3 双光楔畸变对发射光斑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3 导光棒对光斑质心的影响 | 第50-52页 |
3.4 双光楔光束偏转系统 | 第52-64页 |
3.4.1 正反向光路模型 | 第52-60页 |
3.4.1.1 正向问题计算方法 | 第54页 |
3.4.1.2 反向问题解算方法 | 第54-55页 |
3.4.1.3 查表法 | 第55页 |
3.4.1.4 基于一维查表法的双光楔光路模型 | 第55-57页 |
3.4.1.5 一维数据表制作 | 第57-60页 |
3.4.2 双光楔光束扫描分析 | 第60-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系统机械设计与装调测试 | 第66-78页 |
4.1 双光楔旋转驱动结构 | 第66-70页 |
4.1.1 电机种类与特性 | 第66-67页 |
4.1.2 传动部件 | 第67页 |
4.1.3 编码器种类 | 第67-68页 |
4.1.4 驱动结构方案 | 第68-70页 |
4.1.4.1 方案一 | 第68页 |
4.1.4.2 方案二 | 第68-69页 |
4.1.4.3 方案三 | 第69-70页 |
4.2 发射模块 | 第70-72页 |
4.2.1 发射结构 | 第70-71页 |
4.2.2 发射装调与测试 | 第71-72页 |
4.3 接收模块 | 第72-76页 |
4.3.1 接收结构 | 第72-73页 |
4.3.2 接收装调与测试 | 第73-75页 |
4.3.2.1 接收系统组装搭建 | 第73页 |
4.3.2.2 测试光源搭建 | 第73页 |
4.3.2.3 测试光路搭建 | 第73-75页 |
4.3.3 双光楔装调 | 第75-76页 |
4.4 系统整体 | 第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系统工作总结 | 第78-79页 |
5.2 课题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