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课题来源题目:湖北省城市群空间组织与协调策略研究 | 第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2.1 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日益凸显 | 第12-13页 |
1.2.2 城市群次区域空间成为新热点 | 第13-14页 |
1.2.3 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组织复杂化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1.5 研究思路与篇章框架 | 第17-18页 |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5.2 研究篇章框架 | 第17-18页 |
1.6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8-20页 |
1.6.1 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 | 第18-19页 |
1.6.2 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 | 第19-20页 |
1.7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2 相关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 第21-36页 |
2.1 城市群次区域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 第21-23页 |
2.1.1 城市群次区域的内涵 | 第21-22页 |
2.1.2 城市群次区域的国外实践 | 第22-23页 |
2.1.3 城市群次区域的国内实践 | 第23页 |
2.2 城市群次区域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23-32页 |
2.2.1 城市群次区域空间的界定原则 | 第23-26页 |
2.2.2 城市群次区域空间的组织模式 | 第26-32页 |
2.2.3 城市群次区域的空间组织优化 | 第32页 |
2.3 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的相关研究 | 第32-34页 |
2.3.1 次区域空间界定的研究 | 第32-33页 |
2.3.2 次区域空间结构与特征的研究 | 第33页 |
2.3.3 次区域空间演化的机制研究 | 第33-34页 |
2.3.4 次区域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 第34页 |
2.4 研究述评 | 第34-36页 |
2.4.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34-35页 |
2.4.2 研究不足 | 第35-36页 |
3 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的空间界定 | 第36-52页 |
3.1 次区域的生态空间界定 | 第36-38页 |
3.1.1 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划 | 第36-37页 |
3.1.2 生态“热点”区域 | 第37-38页 |
3.2 次区域的经济空间界定 | 第38-44页 |
3.2.1 改进场强模型 | 第38-39页 |
3.2.2 综合指数测算 | 第39-40页 |
3.2.3 经济影响腹地划分 | 第40-44页 |
3.3 次区域的社会空间界定 | 第44-47页 |
3.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44-45页 |
3.3.2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3.4 界定结果综合分析及类型划分 | 第47-50页 |
3.4.1 界定结果综合分析 | 第47-49页 |
3.4.2 类型划分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的时空组织 | 第52-79页 |
4.1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阶段组织 | 第52-58页 |
4.1.1 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 第52-55页 |
4.1.2 城市群次区域发展差异 | 第55-57页 |
4.1.3 城市群的发展阶段判断 | 第57-58页 |
4.2 城市群次区域的空间格局组织 | 第58-71页 |
4.2.1 空间层次格局 | 第58-60页 |
4.2.2 空间关联格局 | 第60-63页 |
4.2.3 空间形态格局 | 第63-71页 |
4.3 城市群次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 | 第71-78页 |
4.3.1 都市区 | 第73-74页 |
4.3.2 大都市区 | 第74-75页 |
4.3.3 多核心都市区 | 第75-76页 |
4.3.4 走廊城市 | 第76页 |
4.3.5 网络城市 | 第76-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5 案例研究——武汉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特征分析及优化 | 第79-100页 |
5.1 武汉大都市区的空间层次组织 | 第79-86页 |
5.1.1 大都市区的规模等级体系及其分形特征 | 第79-82页 |
5.1.2 大都市区的空间层次特征 | 第82-84页 |
5.1.3 大都市区的空间要素集散特征 | 第84-86页 |
5.2 武汉大都市区的空间关联组织 | 第86-88页 |
5.2.1 武汉大都市区县市之间的空间作用强度 | 第86-87页 |
5.2.2 武汉大都市区各县市的对外联系能力研究 | 第87-88页 |
5.3 武汉大都市区的空间优化 | 第88-99页 |
5.3.1 武汉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特征 | 第89-94页 |
5.3.2 武汉大都市区空间优化思路 | 第94-97页 |
5.3.3 武汉大都市区空间优化策略 | 第97-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0-103页 |
6.1.1 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空间布局均衡,发展类型丰富 | 第100-101页 |
6.1.2 次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显,不同空间所处的阶段不同 | 第101-102页 |
6.1.3 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呈现出差异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 第102-103页 |
6.1.4 武汉大都市区核心集聚趋势明显,区域经济联系垂直为主 | 第103页 |
6.2 主要启示 | 第103-104页 |
6.2.1 培育均衡的次区域增长极核,构建合理的城市群增长极网络 | 第103-104页 |
6.2.2 加快区域管理的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城市群治理制度 | 第104页 |
6.3 研究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3页 |
附表 | 第113-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