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0-25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公务员 | 第20页 |
2.1.2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1页 |
2.2.2 公务员职位分类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彼得原理 | 第22页 |
2.2.4 薪酬激励理论 | 第22-23页 |
2.3 我国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现状 | 第23-25页 |
2.3.1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特征 | 第23页 |
2.3.2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构成 | 第23页 |
2.3.3 我国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试点工作 | 第23-25页 |
第3章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问卷调查分析 | 第25-33页 |
3.1 问卷设计与调查开展 | 第25-26页 |
3.2 数据整理及分析 | 第26-33页 |
3.2.1 被调查者基本状况数据分析 | 第26-28页 |
3.2.2 薪酬现状数据分析 | 第28-31页 |
3.2.3 工作满意度数据分析 | 第31-33页 |
第4章 基于访谈法的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问题分析 | 第33-42页 |
4.1 访谈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 第33-34页 |
4.1.1 访谈内容 | 第33页 |
4.1.2 访谈对象的选取 | 第33-34页 |
4.2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4-42页 |
4.2.1 身份难以界定 | 第34-35页 |
4.2.2 岗位人员不足 | 第35-36页 |
4.2.3 薪酬缺乏竞争力 | 第36-38页 |
4.2.4 职位晋升通道狭小 | 第38-40页 |
4.2.5 考核评价错位 | 第40页 |
4.2.6 技术培训不足 | 第40-42页 |
第5章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51页 |
5.1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界定困难 | 第42-43页 |
5.2 人员混岗现象普遍存在 | 第43-44页 |
5.3 薪酬福利机制不合理 | 第44-46页 |
5.4 职业发展渠道单一 | 第46-47页 |
5.5 考核制度流于形式 | 第47-49页 |
5.6 政府培训机制不完善 | 第49-51页 |
第6章 完善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的对策思路 | 第51-58页 |
6.1 完善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分类管理 | 第51-52页 |
6.1.1 明确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分类 | 第51-52页 |
6.1.2 制定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分类手册 | 第52页 |
6.1.3 对分类实施动态化管理 | 第52页 |
6.2 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 第52-53页 |
6.2.1 分类管理设计绩效考评机制 | 第52-53页 |
6.2.2 选择开放式考评方法 | 第53页 |
6.2.3 及时开展考核反馈 | 第53页 |
6.3 完善激励措施 | 第53-55页 |
6.3.1 具化奖励制度 | 第53-54页 |
6.3.2 加强物质性激励 | 第54页 |
6.3.3 加强非物质性激励 | 第54-55页 |
6.3.4 依据个人发展情况建立管理制度 | 第55页 |
6.4 完善制度操作方式 | 第55-56页 |
6.4.1 完善监督监管体系 | 第55页 |
6.4.2 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 第55-56页 |
6.5 完善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聘任制 | 第56-58页 |
6.5.1 建立聘任制岗位清单 | 第56页 |
6.5.2 完善聘任制工资制度 | 第56-57页 |
6.5.3 加强配套管理机制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A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访谈提纲 | 第63-64页 |
附录B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调查问卷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