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成像系统去运动模糊方法的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6-1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6-7页 |
1.2 相关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3 本文创新点 | 第10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2 集成成像技术 | 第12-17页 |
2.1 集成成像系统原理 | 第12页 |
2.2 集成成像的图像采集方式 | 第12-14页 |
2.2.1 微透镜阵列 | 第12-13页 |
2.2.2 合成孔径 | 第13-14页 |
2.3 集成成像的重建方式 | 第14-15页 |
2.3.1 光学重建 | 第14-15页 |
2.3.2 计算机重建 | 第15页 |
2.4 集成成像的优势 | 第15-17页 |
3 集成成像中的去模糊方法 | 第17-43页 |
3.1 图像模糊原理 | 第17-20页 |
3.2 图像恢复及正则化先验 | 第20-23页 |
3.2.1 图像恢复原理 | 第20-21页 |
3.2.2 基于强度和梯度的L0正则化先验 | 第21-23页 |
3.3 模糊核估计及图像解模糊 | 第23-25页 |
3.4 图像质量评估方法 | 第25-29页 |
3.4.1 主观评价方法 | 第25-27页 |
3.4.2 客观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3.5 相机标定 | 第29-36页 |
3.5.1 相机标定的原理 | 第31-33页 |
3.5.2 相机内外参数的标定 | 第33-36页 |
3.6 模糊路径间的关系 | 第36-38页 |
3.7 元素图像阵列去模糊 | 第38-41页 |
3.8 结果优化及三维重建 | 第41-43页 |
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3-55页 |
4.1 实验设备及环境 | 第43-44页 |
4.2 图像去模糊 | 第44-51页 |
4.2.1 图像去模糊效果 | 第44-48页 |
4.2.2 结果对比 | 第48-51页 |
4.3 三维场景的重建及对比 | 第51-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