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诗学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28页 |
| 一、明代士风演进概述 | 第10-18页 |
| 二、研究缘起 | 第18-19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四、研究内容 | 第22-26页 |
| 五、研究目的 | 第26-28页 |
| 第一章 船山生命情怀 | 第28-55页 |
| 第一节 船山和他的时代 | 第28-36页 |
| 一、家教影响 | 第28-32页 |
| 二、交游行述 | 第32-36页 |
| 第二节 船山的心路历程 | 第36-55页 |
| 一、梦未圆时莫浪猜——船山"梦"词分析 | 第37-47页 |
| 二、梦里失花无处拾——谢小娥复仇故事流变论 | 第47-55页 |
| 第二章 船山《诗》学论 | 第55-128页 |
| 第一节 《诗经稗疏》的《诗》学阐释学方法 | 第55-71页 |
| 第二节 《诗广传》诗学阐释 | 第71-115页 |
| 一、成书时代 | 第71-77页 |
| 二、《诗广传》内容概述 | 第77-100页 |
| 三、《诗广传》诗学思想 | 第100-115页 |
| 第三节 《诗译》诗学艺术法则蠡测 | 第115-128页 |
| 一、船山诗歌史衍化观 | 第115-116页 |
| 二、船山的诗"法"陋习观 | 第116-119页 |
| 三、船山"意"论 | 第119-124页 |
| 四、"诗史"辨 | 第124-128页 |
| 第三章 船山诗体论 | 第128-204页 |
| 第一节 乐府歌行文体论 | 第129-146页 |
| 一、乐府歌行源始 | 第130-132页 |
| 二、汉魏六朝古乐府歌行论 | 第132-137页 |
| 三、唐代乐府歌行体论 | 第137-140页 |
| 四.明代乐府歌行论 | 第140-146页 |
| 第二节 四言诗体论 | 第146-152页 |
| 一、四言概述 | 第146-147页 |
| 二、船山四言诗体论 | 第147-152页 |
| 第三节 五言古诗诗体论 | 第152-175页 |
| 一、五古的兴起 | 第152-154页 |
| 二、汉魏风雅 | 第154-157页 |
| 三、晋宋风流 | 第157-162页 |
| 四、齐梁风情 | 第162-166页 |
| 五、唐代五言古诗论 | 第166-170页 |
| 六、明代五言古体论 | 第170-175页 |
| 第四节 五言近体诗体论 | 第175-186页 |
| 一、五言起源 | 第176-177页 |
| 二、船山五言近体源流论 | 第177-186页 |
| 第五节 七言近体诗诗体论 | 第186-194页 |
| 第六节 小诗绝句论 | 第194-204页 |
| 一、六朝小诗论 | 第196-199页 |
| 二、唐代绝句论 | 第199-200页 |
| 三、明代绝句论 | 第200-204页 |
| 第四章 船山诗学现量论 | 第204-243页 |
| 第一节 《相宗络索》中的现量观 | 第206-214页 |
| 一、《相宗络索》成书情况 | 第206-208页 |
| 二、现量释义 | 第208-210页 |
| 三、《相宗络索》的现量观 | 第210-214页 |
| 第二节 诗学现量论 | 第214-243页 |
| 一、现量诗学概念论 | 第214-221页 |
| 二、现量性情基础论 | 第221-225页 |
| 三、现量时间观念论 | 第225-229页 |
| 四、现量类型之声情论 | 第229-236页 |
| 五、现量类型之情景论 | 第236-243页 |
| 第五章 船山诗学思维论 | 第243-252页 |
| 第一节 船山的诗学建基 | 第243-249页 |
| 一、气-诚论 | 第245-247页 |
| 二、诚-心论 | 第247-249页 |
| 第二节 船山的诗学视域 | 第249-251页 |
| 第三节 船山的诗学运思方式 | 第251-252页 |
| 结语 | 第252-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3-260页 |
| 致谢 | 第260-2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262-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