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微通道中大分子、纳米粒子吸附行为及相互作用的脉冲流动电势法分析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51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表征物质吸附的方法第16-21页
        1.2.1 原子力显微镜法 (AFM)第16-17页
        1.2.2 反射法第17-18页
        1.2.3 椭圆偏振光法第18页
        1.2.4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 (SPR)第18-19页
        1.2.5 石英晶体微天平法 (QCM)第19-21页
    1.3 流动电势法第21-24页
        1.3.1 界面电现象第21-22页
        1.3.2 双电层理论第22-23页
        1.3.3 流动电势法第23-24页
    1.4 传统流动电势测量装置第24-30页
        1.4.1 平行板流动电势测量装置第24-25页
        1.4.2 膜表面流动电势测量装置第25-26页
        1.4.3 旋转盘流动电势测量装置第26-27页
        1.4.4 颗粒表面的流动电势测量装置第27-28页
        1.4.5 毛细管流动电势测量装置第28-29页
        1.4.6 浸入式流动电势测量装置第29-30页
    1.5 脉冲流动电势法第30-31页
        1.5.1 脉冲流动电势法的原理第30-31页
        1.5.2 脉冲流动电势法的优势第31页
    1.6 流动电势法的应用第31-36页
        1.6.1 蛋白质分子吸附动力学的研究第32-33页
        1.6.2 聚电解质吸附作用的研究第33-34页
        1.6.3 流动电势法对纳米粒子吸附作用的研究第34-36页
    1.7 脉冲流动电势法的研究进展第36-39页
        1.7.1 脉冲流动电势法测量装置的改进第36-37页
        1.7.2 脉冲流动电势法的应用进展第37-39页
    1.8 本实验的选题思路及创新性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51页
第二章 脉冲流动电势法测定毛细管表面聚电解质涂层的稳定性第51-70页
    2.1 前言第51-52页
    2.2 实验部分第52-55页
        2.2.1 实验用材料与试剂第52-53页
        2.2.2 脉冲流动电势法第53-54页
        2.2.3 正电性表面的制备第54页
        2.2.4 蛋白质分子以及其他生物分子的吸附第54-55页
        2.2.5 蛋白质分子的毛细管电泳分析第5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5-63页
        2.3.1 使用脉冲流动电势法的原因分析第55-56页
        2.3.2 自组装过程的在线表征第56-57页
        2.3.3 表面电荷的稳定性评价第57-59页
        2.3.4 应用第59-63页
    2.4 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第三章 脉冲流动电势法测定毛细管电泳分析中蛋白质分子的吸附作用第70-85页
    3.1 引言第70-72页
    3.2 实验部分第72-73页
        3.2.1 实验用材料与试剂第72页
        3.2.2 流动电势的测量以及计算第72-73页
        3.2.3 蛋白质分子的毛细管电泳分析第7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3-81页
        3.3.1 流动电势法表征蛋白质分子吸附作用的理论基础第73-74页
        3.3.2 缓冲溶液对蛋白质分子吸附作用的影响第74-77页
        3.3.3 Mg~(2+)对蛋白质分子吸附作用的影响第77-80页
        3.3.4 Mg~(2+)的浓度对BSA吸附作用的影响第80-81页
    3.4 结论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第四章 脉冲流动电势法测定氧化石墨烯在聚电解质膜表面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尺寸相关性第85-102页
    4.1 引言第85-86页
    4.2 实验部分第86-90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86-87页
        4.2.2 脉冲流动电势测量装置第87页
        4.2.3 不同尺寸GO的制备第87-88页
        4.2.4 GO的表征第88页
        4.2.5 裸毛细管表面PEI聚电解质膜的制备第88-89页
        4.2.6 比值流动电势值的计算第89-90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0-97页
        4.3.1 纳米粒子尺寸与流动电势结果之间的关系第90-91页
        4.3.2 不同尺寸GO的表征结果第91-93页
        4.3.3 GO在PEI聚电解质膜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结果第93-95页
        4.3.4 吸附动力学和GO尺寸之间的相关关系第95-97页
    4.4 结论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第五章 脉冲流动电势法测定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聚电解质膜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第102-113页
    5.1 引言第102-103页
    5.2 实验部分第103-104页
        5.2.1 材料与试剂第103页
        5.2.2 不同尺寸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第103页
        5.2.3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表征第103-104页
        5.2.4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吸附动力学的测定第104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4-110页
        5.3.1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表征结果第104-106页
        5.3.2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吸附模型的确定第106-107页
        5.3.3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尺寸和吸附动力学之间的关系第107-110页
    5.4 结论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3页
第六章 脉冲流动电势法测定氧化石墨烯与溶菌酶之间的相互作用第113-129页
    6.1 引言第113-114页
    6.2 实验部分第114-115页
        6.2.1 材料与试剂第114页
        6.2.2 流动电势法测定GO与LYZ之间的相互作用第114-115页
        6.2.3 荧光光谱法测定GO与LYZ之间的相互作用第11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5-125页
        6.3.1 流动电势法测定GO与LYZ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第115-116页
        6.3.2 蛋白质分子浓度对流动电势的影响第116-117页
        6.3.3 蛋白质分子表面电荷对流动电势结果的影响第117-119页
        6.3.4 流动电势法研究GO与LYZ之间的相互作用第119-125页
    6.4 结论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29页
结论与展望第129-131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1-133页
经费来源声明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液晶聚合物及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智能微凝胶催化体系的构建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