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注释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脑电生物机械接口的控制研究 | 第15-17页 |
1.2.2 肌电生物机械接口的控制研究 | 第17-19页 |
1.2.3 脑肌电信号关联特性研究 | 第19页 |
1.3 存在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 第19-21页 |
1.3.1 存在主要问题 | 第19-20页 |
1.3.2 解决思路 | 第20-21页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脑电信号与肌电信号的生物学机理 | 第23-30页 |
2.1 脑电信号的产生机理 | 第23-24页 |
2.2 肌电信号的产生机理 | 第24页 |
2.3 生机接口中经常用到的脑电信号 | 第24-27页 |
2.3.1 运动想象电位 | 第25页 |
2.3.2 事件相关电位 | 第25-26页 |
2.3.3 视觉诱发电位 | 第26-27页 |
2.3.4 多源脑电信号 | 第27页 |
2.4 生机接口中经常用到的肌电信号 | 第27-29页 |
2.4.1 手臂表面肌电信号 | 第27-28页 |
2.4.2 咬肌表面肌电信号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脑电信号与肌电信号采集技术研究 | 第30-46页 |
3.1 脑电信号和肌电信号的采集部位选择 | 第30-31页 |
3.1.1 脑电信号采集部位选择 | 第30-31页 |
3.1.2 肌电信号采集部位选择 | 第31页 |
3.2 脑电信号采集技术 | 第31-33页 |
3.2.1 脑电信号采集电极导联方式 | 第31-32页 |
3.2.2 头皮脑电采集技术 | 第32-33页 |
3.3 前额脑电信号采集系统搭建 | 第33-38页 |
3.3.1 技术需求 | 第33-34页 |
3.3.2 脑电干电极采集通道设计 | 第34页 |
3.3.3 脑电信号处理模块 | 第34-35页 |
3.3.4 蓝牙模块 | 第35-36页 |
3.3.5 前额脑电采集传感器集成设计 | 第36-37页 |
3.3.6 基于下位机的脑电数据读取流程设计 | 第37-38页 |
3.4 肌电信号采集技术 | 第38-40页 |
3.4.1 肌电信号采集电极组合方式 | 第39页 |
3.4.2 前臂肌电信号采集技术 | 第39-40页 |
3.5 前臂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系统搭建 | 第40-43页 |
3.5.1 技术需求 | 第40页 |
3.5.2 贴片电极差分采集设计 | 第40-41页 |
3.5.3 肌电信号处理模块 | 第41页 |
3.5.4 电源设计 | 第41-42页 |
3.5.5 基于下位机的肌电信号幅值可视化界面设计 | 第42-43页 |
3.6 电极松动检测与自动报警技术研究与装置设计 | 第43-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脑电信号与肌电信号的特征分析与识别 | 第46-63页 |
4.1 前额脑电信号采集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4.2 前额脑电信号特征分析与识别 | 第47-50页 |
4.2.1 独立成分分析 | 第47-48页 |
4.2.2 眼电伪迹去除 | 第48页 |
4.2.3 前额脑电信号特征分析 | 第48-50页 |
4.2.4 前额脑电信号识别与动作指令提取 | 第50页 |
4.3 前臂表面肌电信号采集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4.4 前臂表面肌电信号特征分析与识别 | 第51-62页 |
4.4.1 频谱分析和功率谱分析 | 第54-55页 |
4.4.2 曲臂动作下三路表面肌电信号频域特征分析 | 第55-57页 |
4.4.3 左勾动作下三路表面肌电信号频域特征分析 | 第57-59页 |
4.4.4 右勾动作下三路表面肌电信号频域特征分析 | 第59-61页 |
4.4.5 前臂表面肌电信号识别与动作指令提取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基于脑电与肌电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设计及验证 | 第63-81页 |
5.1 小车整体框架设计 | 第63-64页 |
5.2 脑肌电信号控制小车动作设计 | 第64-65页 |
5.2.1 脑电信号动作识别模式设计 | 第64页 |
5.2.2 肌电信号动作识别模式设计 | 第64-65页 |
5.3 脑肌电信号控制指令设计与无线传输 | 第65-67页 |
5.3.1 脑肌电信号控制小车动作设计 | 第65-66页 |
5.3.2 控制指令的无线传输 | 第66-67页 |
5.4 小车动作调控硬件设计 | 第67-68页 |
5.5 小车自主避障技术研究及避障模块设计 | 第68-73页 |
5.5.1 技术需求 | 第68-69页 |
5.5.2 TTC计算 | 第69页 |
5.5.3 基于一维线性扫描的红外扫描避障模块 | 第69-70页 |
5.5.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线下避障算法设计 | 第70-73页 |
5.6 测试验证 | 第73-80页 |
5.6.1 脑电与肌电控制智能小车测试验证 | 第73-78页 |
5.6.2 自主避障模块测试验证 | 第78-8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81-8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