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6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氧化铁纳米颗粒在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19页 |
1.2.1 磁性纳米颗粒的特性 | 第13-14页 |
1.2.2 间充质干细胞的重要作用 | 第14-17页 |
1.2.3 磁性纳米颗粒用于细胞示踪 | 第17-19页 |
1.3 磁性纳米颗粒标记干细胞 | 第19-27页 |
1.3.1 细胞对磁性纳米颗粒的摄入机制 | 第20-25页 |
1.3.2 物理场介导的颗粒摄入 | 第25-27页 |
1.4 生物实验用脉冲磁场发生器的研究现状 | 第27-35页 |
1.4.1 脉冲磁场发生器的医学应用 | 第27-29页 |
1.4.2 脉冲磁场发生器的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1.4.3 脉冲磁场生物实验的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1.4.4 脉冲磁场生物效应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33-35页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第二章 中低频脉冲磁场的研发及调试 | 第36-53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6-37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2.3 脉冲磁场的基本原理 | 第37-40页 |
2.3.1 脉冲磁场的电磁场理论 | 第37-38页 |
2.3.2 脉冲磁场的电路理论 | 第38-39页 |
2.3.3 传统单向脉冲磁场发生器原理 | 第39页 |
2.3.4 单向脉冲磁场发生器原理 | 第39-40页 |
2.3.5 多参数可调脉冲磁场发生器原理 | 第40页 |
2.4 脉冲磁场的整体方案设计 | 第40-52页 |
2.4.1 系统整体框图 | 第40-41页 |
2.4.2 主电路拓扑及工作原理 | 第41-42页 |
2.4.3 刺激线圈的绕制及参数测量 | 第42-43页 |
2.4.4 充放电开关管的选择 | 第43-44页 |
2.4.5 微控制器选择 | 第44-45页 |
2.4.6 控制信号的产生与测试 | 第45-46页 |
2.4.7 脉冲磁场模拟仿真 | 第46-50页 |
2.4.8 脉冲磁场参数调节与装箱 | 第50-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脉冲磁场调控磁性纳米颗粒标记间充质干细胞 | 第53-78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3-5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4-61页 |
3.3.1 PSC包裹的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表征 | 第55页 |
3.3.2 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 第55-56页 |
3.3.3 脉冲磁场对间充质干细胞活力的影响检测 | 第56页 |
3.3.4 脉冲磁场刺激下,标记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对间充质干细胞活力的影响检测 | 第56-57页 |
3.3.5 脉冲磁场刺激下,标记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对间充质干细胞个数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6 间充质干细胞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形貌表征 | 第58页 |
3.3.7 ICP-OES定量检测细胞内铁/金含量 | 第58-59页 |
3.3.8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纳米颗粒的细胞内化 | 第59页 |
3.3.9 间充质干细胞的激光共聚焦暗场侧向散射光表征 | 第59-60页 |
3.3.10 脉冲磁场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定量PCR检测 | 第60-61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77页 |
3.4.1 PSC包裹的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61-62页 |
3.4.2 脉冲磁场对间充质干细胞活力的影响检测 | 第62-64页 |
3.4.3 脉冲磁场作用对悬浮间充质干细胞活力的影响检测 | 第64-65页 |
3.4.4 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与脉冲磁场共同作用对间充质干细胞数量的影响检测 | 第65页 |
3.4.5 间充质干细胞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形貌表征 | 第65-66页 |
3.4.6 ICP-OES定量检测细胞内铁含量 | 第66-72页 |
3.4.7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的细胞内化 | 第72-73页 |
3.4.8 与磁性纳米颗粒共同作用后间充质干细胞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形貌表征 | 第73-74页 |
3.4.9 间充质干细胞的激光共聚焦暗场侧向散射光表征 | 第74-75页 |
3.4.10 脉冲磁场对金纳米颗粒标记干细的影响 | 第75-76页 |
3.4.11 磁受体蛋白MagR基因检测 | 第76-7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4.1 总结 | 第78-79页 |
4.2 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