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3页 |
1 导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对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的认识 | 第17-29页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2 传统村落景观概述 | 第20-27页 |
2.2.1 传统村落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2.3 传统村落乡土景观构成 | 第23-25页 |
2.2.4 乡土景观活态保护研究 | 第25-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 武隆传统村落分布及乡土景观构成 | 第29-49页 |
3.1 重庆市武隆区传统村落概况 | 第29-33页 |
3.1.1 重庆市传统村落分布及概况 | 第29-31页 |
3.1.2 武隆区资源环境 | 第31-32页 |
3.1.3 历史沿革 | 第32页 |
3.1.4 形成原因 | 第32-33页 |
3.2 武隆传统村落乡土景观构成 | 第33-47页 |
3.2.1 传统村落物质形态景观 | 第33-40页 |
3.2.2 传统村落非物质形态景观 | 第40-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武隆传统村落现状危机及原因分析 | 第49-73页 |
4.1 武隆传统村落景观现状 | 第49-59页 |
4.1.1 我国传统村落现状 | 第49-51页 |
4.1.2 武隆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破坏情况 | 第51-54页 |
4.1.3 非物质文化逐渐消亡 | 第54-56页 |
4.1.4 人居环境趋于恶化 | 第56-59页 |
4.2 导导致传统村落景观破坏的原因分析 | 第59-67页 |
4.2.1 自然破坏普遍 | 第59-60页 |
4.2.2 保护发展乏力 | 第60-65页 |
4.2.3 保护意识不强 | 第65-66页 |
4.2.4 文化自信缺失 | 第66-67页 |
4.3 乡土景观核心要素活态保护适应性研究 | 第67-71页 |
4.3.1 景观适应性的概念 | 第67-68页 |
4.3.2 乡土景观核心要素活态保护适应性分析 | 第68-69页 |
4.3.3 传统村落乡土景观活态保护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第69-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5 武隆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与实践——以土地乡冉家沟和后坪乡天池坝传统村落为例 | 第73-127页 |
5.1 冉家沟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实施 | 第73-102页 |
5.1.1 保护规划编制策略 | 第74-80页 |
5.1.2 冉家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80-94页 |
5.1.3 景观改造设计与实践 | 第94-98页 |
5.1.4 保护与改造实践 | 第98-102页 |
5.2 天池坝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实施 | 第102-125页 |
5.2.1 保护规划编制策略 | 第103-105页 |
5.2.2 村落乡土景观的活态保护措施 | 第105-106页 |
5.2.3 天池坝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106-117页 |
5.2.4 天池坝传统村落景观改造设计与实践 | 第117-122页 |
5.2.5 保护与改造实施效果 | 第122-12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文献参考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