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论文

配网馈线自动化SCAD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绪论第8-12页
    1.1 引言第8页
    1.2 国外馈线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概况第8-9页
    1.3 国内馈线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概况第9页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0-12页
2 馈线自动化SCADA系统的监控对象第12-17页
    2.1 概述第12页
    2.2 DTU站所终端设备第12-13页
    2.3 FTU馈线终端设备第13-14页
    2.4 TTU配变终端设备第14-15页
    2.5 RTU地调开关设备第15-16页
    2.6 本章小结第16-17页
3 馈线自动化SCADA系统的通信网第17-29页
    3.1 SCADA通信网的作用第17页
    3.2 SCADA通信网的特点第17-18页
    3.3 SCADA系统对通信网的要求第18页
    3.4 SCADA通信网的通信方式第18-23页
        3.4.1 SCADA系统通信网的网络结构第18-20页
        3.4.2 通信介质第20-21页
        3.4.3 通信端口第21-22页
        3.4.4 常用通信规约第22-23页
    3.5 馈线自动化光纤网的建模第23-28页
        3.5.1 光纤通信组网方式第23-27页
        3.5.2 与不同功能的光端机配合组网模式第27-28页
    3.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4 馈线自动化SCADA系统结构第29-38页
    4.1 馈线自动化SCADA系统概述第29-30页
    4.2 馈线自动化SCADA系统结构设计第30-37页
        4.2.1 系统设计定位第30页
        4.2.2 系统分层原则第30-31页
        4.2.3 系统模型第31-32页
        4.2.4 系统软件模块第32-33页
        4.2.5 SCADA的前置机系统设计第33-35页
        4.2.6 SCADA的数据库访问接口第35页
        4.2.7 SCADA、DMS、GIS这3个系统间数据的交换第35-37页
    4.3 本章小结第37-38页
5 馈线自动化SCADA系统的通信规约第38-51页
    5.1 馈线自动化SCADA系统通信规约的选择第38页
    5.2 规约体系结构第38-39页
        5.2.1 问答式通信规约第38页
        5.2.2 网络拓扑结构第38页
        5.2.3 传输方式第38-39页
        5.2.4 规约结构第39页
    5.3 物理层结构第39-40页
    5.4 链路层服务类型第40页
        5.4.1 服务类型第40页
        5.4.2 传输规则第40页
    5.5 数据类型第40-41页
    5.6 帧格式第41-43页
        5.6.1 可变帧长帧格式第41页
        5.6.2 固定帧长帧格式第41-42页
        5.6.3 控制域(C)的定义第42页
        5.6.4 链路地址域第42页
        5.6.5 帧校验和第42-43页
    5.7 应用层第43页
    5.8 软件设计第43-50页
        5.8.1 规约嵌入SCADA系统的方法第43-44页
        5.8.2 101规约的程序设计第44-50页
    5.9 本章小结第50-51页
6 馈线自动化系统在扬州项目中的运用第51-63页
    6.1 扬州配网馈线自动化系统概况第51-52页
    6.2 扬州配网馈线自动化SCADA系统设计第52-55页
        6.2.1 主站层设计第52-53页
        6.2.2 子站层设计第53-54页
        6.2.3 终端层设计第54-55页
        6.2.4 扬州配网馈线自动化与其它外围系统接口第55页
    6.3 扬州配网SCADA系统的通信网络第55-57页
        6.3.1 光纤网络布置第55-56页
        6.3.2 Lonworks网络布置第56页
        6.3.3 屏蔽双绞线网络布置第56-57页
        6.3.4 通信规约第57页
    6.4 故障隔离和恢复(DA)功能测试第57-61页
    6.5 扬州馈线自动化SCADA系统性能指标第61-62页
    6.6 我在扬州配网馈线自动化项目中主要的工作第62页
    6.7 本章小结第62-63页
7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63-65页
    7.1 总结第63-64页
    7.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致谢第68-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智慧泵站手机APP系统设计与开发
下一篇:基于多层分布式卷积神经网络的电力故障预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