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5.1 森林旅游 | 第14页 |
1.5.2 森林旅游产品 | 第14-15页 |
1.5.3 森林旅游产品开发 | 第15-16页 |
1.6 小结 | 第16-17页 |
2. 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的理论研究 | 第17-29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1 森林公园 | 第17页 |
2.1.2 森林公园的种类 | 第17页 |
2.1.3 森林旅游 | 第17-18页 |
2.1.4 森林旅游产品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体验等级理论 | 第19-20页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0-21页 |
2.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 第21-22页 |
2.2.4 休闲经济学理论 | 第22页 |
2.2.5 旅游体验理论 | 第22页 |
2.2.6 休闲层次论 | 第22-23页 |
2.3 我国森林公园功能 | 第23-24页 |
2.3.1 休闲娱乐功能 | 第23-24页 |
2.3.2 康养健身功能 | 第24页 |
2.3.3 观光游览功能 | 第24页 |
2.3.4 生态保护功能 | 第24页 |
2.3.5 科普宣教功能 | 第24页 |
2.4. 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体系 | 第24-29页 |
2.4.1 游览观赏型产品 | 第25页 |
2.4.2 康养保健型产品 | 第25-26页 |
2.4.3 体验型旅游产品 | 第26-27页 |
2.4.4 休闲娱乐型产品 | 第27-29页 |
3.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环境及资源分析 | 第29-43页 |
3.1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 第29-32页 |
3.1.1 区位优势 | 第30页 |
3.1.2 地质地貌、气候、水文 | 第30页 |
3.1.3 森林资源条件 | 第30-31页 |
3.1.4 森林植被概况 | 第31页 |
3.1.5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1页 |
3.1.6 历史沿革 | 第31-32页 |
3.2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2-37页 |
3.2.1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现状 | 第32-33页 |
3.2.2 问题分析 | 第33-37页 |
3.3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的SWOT分析 | 第37-43页 |
3.3.1 优势 | 第37-39页 |
3.3.2 劣势 | 第39页 |
3.3.3 机遇 | 第39-41页 |
3.3.4 挑战 | 第41页 |
3.3.5 分析结论 | 第41-43页 |
4.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设计 | 第43-53页 |
4.1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主题定位 | 第43-44页 |
4.1.1 以尽力保护公园的原始生态为基础 | 第43页 |
4.1.2 成为市民的休闲场所 | 第43页 |
4.1.3 打造为本地森林游、生态游的重要载体 | 第43-44页 |
4.1.4 旅游产品要种类丰富,适合不同年龄段游客 | 第44页 |
4.2 旅游功能划分 | 第44-50页 |
4.2.1 管理服务区 | 第45-46页 |
4.2.2 科普教育区 | 第46-47页 |
4.2.3 休闲娱乐区 | 第47页 |
4.2.4 森林游憩区 | 第47-48页 |
4.2.5 综合观光区 | 第48-49页 |
4.2.6 疗养保健区 | 第49页 |
4.2.7 动物观赏区 | 第49-50页 |
4.2.8 生态保育区 | 第50页 |
4.3 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 第50-53页 |
4.3.1 广告宣传 | 第51页 |
4.3.2 网络推广 | 第51页 |
4.3.3 策划推广 | 第51-52页 |
4.3.4 区域合作 | 第52-5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54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