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标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标 | 第9-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2-14页 |
第2章 COAP拥塞控制机制的基础知识 | 第14-21页 |
2.1 CoAP及其拥塞控制机制 | 第14-17页 |
2.1.1 CoAP概述 | 第14-16页 |
2.1.2 CoAP拥塞控制机制 | 第16-17页 |
2.2 CoCoA草案 | 第17-19页 |
2.2.1 Adaptive RTO Calculation | 第17-18页 |
2.2.2 VBF | 第18-19页 |
2.2.3 RTO Aging | 第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3章 COAP自适应拥塞控制机制的研究与实现 | 第21-30页 |
3.1 VBF机制的自适应RTO阈值 | 第21-24页 |
3.1.1 CoCoA中保守的VBF机制 | 第21页 |
3.1.2 基于自适应RTO阈值的VBF机制 | 第21-23页 |
3.1.3 新VBF机制的分析 | 第23-24页 |
3.2 自适应NSTART与发送窗口 | 第24-29页 |
3.2.1 CoAP中默认值为1的NSTART | 第24页 |
3.2.2 基于自适应NSTART的拥塞控制 | 第24-26页 |
3.2.3 自适应NSTART的传输速率模型 | 第26-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COAP自适应拥塞控制机制的实验与分析 | 第30-43页 |
4.1 实验环境搭建 | 第30-33页 |
4.1.1 实验拓扑与硬件配置 | 第30-32页 |
4.1.2 软件配置与通信过程 | 第32-33页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3-42页 |
4.2.1 吞吐量 | 第33-36页 |
4.2.2 RTO分布情况 | 第36-38页 |
4.2.3 请求成功率 | 第38-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3-46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43-44页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1 | 第50-52页 |
附录2 | 第52-55页 |
附录3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