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1.1 ‘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页 |
1.2 猕猴桃传统育苗方法 | 第12-14页 |
1.2.1 实生嫁接法 | 第13页 |
1.2.2 扦插法 | 第13-14页 |
1.3 猕猴桃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1 茎段、叶片、叶柄培养 | 第14-15页 |
1.3.2 花药培养 | 第15页 |
1.3.3 胚乳培养 | 第15-16页 |
1.3.4 原生质体培养 | 第16页 |
1.3.5 猕猴桃组织培养中的问题与展望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7-18页 |
1.4.1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17页 |
1.4.2 关键技术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芽增殖培养 | 第18-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1.1 材料 | 第18页 |
2.1.2 试验准备 | 第18-19页 |
2.1.3 方法 | 第19-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5页 |
2.2.1 ‘杨氏金红50 号’猕猴桃带芽茎段消毒方式筛选 | 第21-22页 |
2.2.2 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带芽茎段腋芽诱导的影响 | 第22-24页 |
2.2.3 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芽增殖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 讨论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的生根培养 | 第28-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3.1.1 材料 | 第28页 |
3.1.2 试验准备 | 第28页 |
3.1.3 方法 | 第28页 |
3.1.4 数据统计 | 第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3.2.1 不同激素对不定芽生根率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2 不同激素对不定芽基部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3 不同激素对不定芽生根数量的影响 | 第31页 |
3.2.4 不同激素对不定芽根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5 不同激素对不定芽根形成部位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6 不同激素对不定芽根形成的综合评价 | 第34页 |
3.3 讨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组培苗炼苗与移栽 | 第36-4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页 |
4.1.1 材料 | 第36页 |
4.1.2 试验准备 | 第36页 |
4.1.3 方法 | 第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4.2.1 炼苗的成活率及长势 | 第36-40页 |
4.2.2 田园土移栽的成活率及长势 | 第40-42页 |
4.3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叶片、叶柄培养 | 第44-5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5.1.1 材料 | 第44页 |
5.1.2 试验准备 | 第44页 |
5.1.3 方法 | 第44-45页 |
5.1.4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5.2.1 ‘杨氏金红50 号’猕猴桃叶片不定芽的直接诱导 | 第45-47页 |
5.2.2 ‘杨氏金红50 号’猕猴桃叶柄不定芽的直接诱导 | 第47-49页 |
5.3 讨论 | 第49-52页 |
第六章 工厂化育苗模式建立与经济效益分析 | 第52-57页 |
6.1 工厂化育苗模式建立 | 第52-53页 |
6.1.1 技术路线 | 第52页 |
6.1.2 工厂化育苗流程 | 第52-53页 |
6.1.3 工厂化育苗模式 | 第53页 |
6.2 成本分析 | 第53-56页 |
6.2.1 工厂选址与成本 | 第53页 |
6.2.2 全年组培苗产量推算 | 第53-54页 |
6.2.3 设备的折旧费 | 第54页 |
6.2.4 药品成本 | 第54-55页 |
6.2.5 水电费用 | 第55页 |
6.2.6 人工成本 | 第55页 |
6.2.7 生产成本汇总与收益计算 | 第55-56页 |
6.3 讨论 | 第56-5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57-59页 |
创新点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