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形态学论文--植物胚胎学(植物发生学)论文

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显胎生发育过程形态学观察及转录组分析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适应性第14-15页
    1.2 红树植物的胎生现象第15-19页
        1.2.1 胎生的定义及类群第15页
        1.2.2 胎生发育过程的生理生化水平研究第15-18页
            1.2.2.1 含水量第15-16页
            1.2.2.2 发育过程的盐度动态及推论第16页
            1.2.2.3 胎生发育过程中激素的动态特征第16-17页
            1.2.2.4 胚胎发育过程中繁殖体的能量热值变化第17-18页
        1.2.3 红树植物胎生发育的生态学意义第18-19页
    1.3 红树植物胎生发育的机理及不足之处第19-20页
    1.4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发育研究中的应用第20-22页
        1.4.1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转录组测序第20页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生长发育方面的研究第20-22页
    1.5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红树植物秋茄胎生发育过程的形态、解剖学观察第23-38页
    2.1 前言第23-24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4-27页
        2.2.1 采样地点介绍第24页
        2.2.2 样品采集第24-25页
        2.2.3 石蜡切片方法介绍第25-26页
            2.2.3.1 实验药品第25页
            2.2.3.2 实验步骤第25-26页
        2.2.4 立体式解剖镜观察第26-27页
    2.3 结果第27-33页
        2.3.1 秋茄发育过程关键阶段第27-29页
        2.3.2 秋茄胎生发育过程形态观察结果第29-33页
    2.4 讨论第33-38页
        2.4.1 秋茄与其他显胎生红树植物胚胎发育对比的异同点第33-35页
        2.4.2 秋茄与其他隐胎生、非胎生红树植物发育过程的对比第35-36页
            2.4.2.1 隐胎生植物及非胎生红树植物的胚胎发育及萌发过程第35-36页
            2.4.2.2 显、隐、非胎生之间的比较第36页
        2.4.3 红树植物胎生现象与正常性种子萌发的比较第36-38页
第三章 秋茄胎生发育过程转录组研究第38-85页
    3.1 前言第38-3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9-46页
        3.2.1 样品采集第39页
        3.2.2 RNA提取第39-41页
            3.2.2.1 提取步骤第39-40页
            3.2.2.2 RNA质量检测方法第40-41页
        3.2.3 文库构建第41-43页
            3.2.3.1 溶液配制第41页
            3.2.3.2 文库构建步骤第41-43页
        3.2.4 文库回收及质量检测第43-45页
            3.2.4.1 文库检测及回收第43-44页
            3.2.4.2 Agilent检测DNA文库第44-45页
        3.2.5 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方法第45-46页
            3.2.5.1 高通量测序第45页
            3.2.5.2 数据处理流程及功能分析第45-4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6-85页
        3.3.1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第46-49页
        3.3.2 转录组测序数据拼接结果第49-51页
        3.3.3 样本重复性及样本间聚类分析第51-53页
        3.3.4 差异基因分析第53-54页
        3.3.5 Unigenes功能预测第54-67页
            3.3.5.1 Gene Ontology (GO)注释第54-55页
            3.3.5.2 生物学通路注释第55-65页
            3.3.5.3 转录因子预测第65-67页
        3.3.6 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第67-85页
            3.3.6.1 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第67-73页
            3.3.6.2 生物学通路富集第73-81页
            3.3.6.3 转录因子的富集分析第81-85页
第四章 结论第85-97页
    4.1 胎生机制模型第85-87页
    4.2 胎生相关基因第87-95页
    4.3 总结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海洋底栖硅藻附着机制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超高灵敏流式结合GFP报告因子对蛋白相互作用的快速高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