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1 梭梭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1.1 植物学特征 | 第13页 |
| 1.2 物候学研究 | 第13-15页 |
| 1.3 梭梭“夏休眠”和“花后生殖休眠”现象的研究 | 第15-16页 |
| 2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2.1 转录组概述 | 第16-17页 |
| 2.2 转录组学研究技术 | 第17-18页 |
| 2.3 新一代测序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页 |
| 3 梭梭干旱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3.1 梭梭抗旱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 第19页 |
| 3.2 梭梭转录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4 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 4.1 热激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4.2 NAC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梭梭果实发育形态学研究 | 第24-3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1.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 1.2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 2.1 自然条件下果实发育的形态变化 | 第26-28页 |
| 2.2 短日条件处理下果实发育的形态变化 | 第28-29页 |
| 2.3 长日处理条件下果实发育的形态变化 | 第29-31页 |
| 3 讨论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梭梭幼苗干旱胁迫转录组学研究 | 第34-6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 1.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 1.2 实验方法 | 第34-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61页 |
| 2.1 取样 | 第39-40页 |
| 2.2 RNA质量评估 | 第40-42页 |
| 2.3 文库构建检测 | 第42页 |
| 2.4 下机原始数据质量分析 | 第42-44页 |
| 2.5 原始数据过滤 | 第44-45页 |
| 2.6 转录组从头拼接 | 第45-46页 |
| 2.7 Unigene功能注释 | 第46-49页 |
| 2.8 梭梭响应逆境胁迫的相关基因 | 第49-52页 |
| 2.9 梭梭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52-61页 |
| 3 讨论 | 第61-66页 |
| 第四章 梭梭HaHSFA1热激转录因子的分离、表达分析与亚细胞定位 | 第66-8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72页 |
| 1.1 实验材料 | 第66-68页 |
| 1.2 实验方法 | 第68-7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81页 |
| 2.1 HaHSFA1的分离 | 第72-77页 |
| 2.2 HaHSFA1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77-79页 |
| 2.3 HaHSFA1的亚细胞定位 | 第79-81页 |
| 3 讨论 | 第81-84页 |
| 第五章 梭梭NAC转录因子HaNAC2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84-9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90页 |
| 1.1 实验材料 | 第84-86页 |
| 1.2 实验方法 | 第86-9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95页 |
| 2.1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 | 第90-94页 |
| 2.2 HaNAC2启动子的转录激活分析 | 第94-95页 |
| 3 讨论 | 第95-98页 |
| 全文讨论 | 第98-102页 |
| 全文结论 | 第102-104页 |
| 创新之处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和授权专利 | 第116-118页 |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