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3-27页 |
1.1 紫杉醇药效机制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1.1 微管动力学稳定机制 | 第13-14页 |
1.1.2 凋亡机制 | 第14页 |
1.1.3 免疫机制 | 第14-15页 |
1.1.4 结语 | 第15页 |
1.2 鸦胆子油抗肿瘤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2.1 化学成分 | 第16页 |
1.2.2 阻断肿瘤细胞周期 | 第16-17页 |
1.2.3 破坏线粒体及膜系统 | 第17页 |
1.2.4 诱导肿瘤凋亡 | 第17-18页 |
1.2.5 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 第18-19页 |
1.2.6 克服肿瘤多药耐药 | 第19-21页 |
1.2.7 结语 | 第21页 |
1.3 紫杉醇联合用药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3.1 联合用药 | 第21-24页 |
1.3.2 联合用药新型给药系统 | 第24-25页 |
1.3.3 结语 | 第25页 |
1.4 结语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紫杉醇-油酸与油酸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7-36页 |
1.1 紫杉醇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7-31页 |
1.1.1 仪器与试剂 | 第27页 |
1.1.2 PTX-OA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7-31页 |
1.2 油酸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1-35页 |
1.2.1 油酸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1-35页 |
1.3 讨论 | 第35页 |
1.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多功能鸦胆子油分子配型组装纳米乳给药系统的构建 | 第36-47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36-37页 |
1.1.1 仪器 | 第36页 |
1.1.2 试剂 | 第36-37页 |
1.2 方法和结果 | 第37-44页 |
1.2.1 纳米乳处方工艺单因素考察 | 第37-40页 |
1.2.2 正交实验优选处方及验证 | 第40-41页 |
1.2.3 最优处方的验证 | 第41-42页 |
1.2.4 不同加药量的考察 | 第42页 |
1.2.5 形态观察 | 第42-43页 |
1.2.6 体外释放度考察 | 第43页 |
1.2.7 稳定性试验 | 第43-44页 |
1.3 讨论 | 第44-46页 |
1.3.1 乳化剂与油相质量比的影响 | 第44页 |
1.3.2 不同油相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1.3.3 油相中油酸、鸦胆子油不同质量比的影响 | 第45页 |
1.3.4 不同加药量的影响 | 第45页 |
1.3.5 体外释放度试验 | 第45页 |
1.3.6 高温稳定性试验 | 第45-46页 |
1.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多功能鸦胆子油分子配型组装纳米乳给药系统体外评价 | 第47-58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47-48页 |
1.1.1 仪器 | 第47页 |
1.1.2 试剂 | 第47页 |
1.1.3 细胞 | 第47-48页 |
1.2 方法和结果 | 第48-56页 |
1.2.1 细胞培养 | 第48页 |
1.2.2 体外细胞毒试验 | 第48-49页 |
1.2.3 细胞周期试验 | 第49-53页 |
1.2.4 细胞凋亡试验 | 第53-56页 |
1.3 讨论 | 第56-57页 |
1.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多功能鸦胆子油分子配型组装纳米乳给药系统裸鼠肿瘤抑制实验 | 第58-69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58页 |
1.1.1 仪器 | 第58页 |
1.1.2 试剂 | 第58页 |
1.1.3 实验动物 | 第58页 |
1.2 方法和结果 | 第58-66页 |
1.2.1 实验动物饲养 | 第59页 |
1.2.2 肿瘤模型建立及不同药物干预对HepG-2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 第59-66页 |
1.3 讨论 | 第66-67页 |
1.4 小结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79页 |